如何高效的利用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课题研究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8:36
- 提问者网友:几叶到寒
- 2021-02-22 13:28
如何高效的利用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课题研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2-22 13:39
如何高效的利用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5、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6、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三、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2、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人员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3、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在行政部门的协调下,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加大教育教学软件配备的力度,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5、对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避免措施论证研究。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和社会(生活)、艺术等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研究过程、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到2011年6月结束,周期为两年半。阶段工作计划大体如下:
1、准备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 8 月)
⑴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课题研究网络,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⑵ 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与交流。
⑶ 以讲座、观摩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教师和参与本项目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⑷ 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学校及教师按照研究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掌握进行项目研究之前的数据。
⑸ 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 年 9 月——2010年12月)
⑴ 开展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项目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教学。
⑵ 组织培训活动。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搜集、整理,为学科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证;利用我校校园网络,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⑶ 参加课题的成员组成一个博客群,便于实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成员间交流经验。
⑷ 由学校协调,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以适当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支持,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⑸ 采取调查、测评等手段对项目过程及时跟踪、监控和有效指导。
⑹ 围绕本项目目标,在各方面开展专题研究。
3 、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⑴ 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系统评价。
⑵ 撰写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⑶ 整理教育资源库。
⑷ 对项目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本项目的验证分析报告。
⑸ 总结汇编研究资料,进行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将采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原则
1、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项目研究动态,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分析,学习国家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把握新时期教育的原则和规律,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原有参加项目研究的班级数量、学科数量和年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研究面,吸纳更多的学科和更多的年级参与本项目的研究,实现由“点”到“面”,由“点”到“线”的规模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先对典型学科的经验教训进行剖析,然后再大面积研讨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边研制”、边“推广”、边“修改”的方法。
3、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原则
把在实践中创设的教学模式、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经过研讨,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多次检验的原则。
4、实践与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工作中,调查与实践必须是真实客观而又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科学性。项目研究的管理也应是科学的,需要各部门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五、组织与领导
这项课题在中心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协助,学校各科教研组长直接参加,并具体组织实施,使这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提供保障。
姓 名
专业职务
具 体 分 工
备注
负责人
刘振生
小学高级
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统筹,撰写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
余 磊
小学高级
具体布置相关工作的开展,安排落实研究计划的执行,协助做好艺术科子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
龚晓萍
小学高级
负责研究工作的对比测评,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做好语文科子课题的研究
丁 杰
小学二级
做好教师的学习、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校园网络的维护和校本资源库的建设
何其斌
小学一级
唐映霞
小学一级
协助做好教师培训和研究资料的整理,负责数学科和英语科子课题的研究
王友成
小学高级
做好品德科和科学科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协助做好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测评等工作
六、具体做法:
1、深入进行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做好准备。课题申报前,学校就积极组织校领导、骨干教师、教研组长针对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街道的中心小学,教师28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学生550名左右)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一致认为选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进行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然后成立课题研究组,组织人员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申报。并聘请部分外校的资深教师给予指导和论证,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学校课题组又对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研究过程进行了完善,最后确定形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方案。
2、分解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课题组将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成立了六个“子课题”研究小组,每个子课题进行了人员分工,都有相关的教研组长担任,由教研组长牵头,组内成员广泛参与,使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保证。
3、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制度是完成工作的有力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结合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如:《课题组长职责》、《课题研究成员职责》、《“小课题”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奖惩制度》等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制度保证。
4、加大投入,做好学校硬件建设。由于学校没有电子备课室,我们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办公室配置了电脑,购置笔记本电脑,同时积极发挥信息技术教室的作用,每天对教师开放,便于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组建校园局域网,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提供物质条件;学校还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将远程教育资源,教师制作、搜集和下载的各种教学资源放入教学资源库中,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建立目录,便于教师查询和应用,做到资源共享;学校接入10M互联网,建立校园网,为教师利用资源提供便利条件。
5、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机会,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搜集优秀的教学课例录像,组织教师观看;我们还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6、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再培训。如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机会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请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师如何上网查询,下载课件,制作课件,如何进行视频播放,熟练使用计算机等技术。采取的培训方式是:一讲,即信息技术教师和骨干教师讲座;二看,即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熟练操作计算机,看骨干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再实践:实践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再反思:即反思自己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总结好的经验,改进教学不足。这样反复循环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断提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前,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设计中具体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怎样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案。
2、怎样避免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3、怎样组建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从繁重的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甚至制作教学课件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改革实践中。
4、研究怎样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匮乏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室和光盘播放室,同时计划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次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所进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目标:
1、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指导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4、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5、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6、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三、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2、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人员搜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3、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在行政部门的协调下,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加大教育教学软件配备的力度,创设出适应于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管理模式。
5、对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避免措施论证研究。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和社会(生活)、艺术等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研究过程、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9年1月开始到2011年6月结束,周期为两年半。阶段工作计划大体如下:
1、准备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 8 月)
⑴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课题研究网络,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⑵ 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与交流。
⑶ 以讲座、观摩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教师和参与本项目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
⑷ 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学校及教师按照研究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掌握进行项目研究之前的数据。
⑸ 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 年 9 月——2010年12月)
⑴ 开展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项目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教学。
⑵ 组织培训活动。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搜集、整理,为学科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证;利用我校校园网络,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
⑶ 参加课题的成员组成一个博客群,便于实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成员间交流经验。
⑷ 由学校协调,对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以适当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支持,调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⑸ 采取调查、测评等手段对项目过程及时跟踪、监控和有效指导。
⑹ 围绕本项目目标,在各方面开展专题研究。
3 、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⑴ 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系统评价。
⑵ 撰写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⑶ 整理教育资源库。
⑷ 对项目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本项目的验证分析报告。
⑸ 总结汇编研究资料,进行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将采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原则
1、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查研究,随时掌握项目研究动态,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分析,学习国家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教育部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资料,把握新时期教育的原则和规律,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原有参加项目研究的班级数量、学科数量和年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研究面,吸纳更多的学科和更多的年级参与本项目的研究,实现由“点”到“面”,由“点”到“线”的规模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先对典型学科的经验教训进行剖析,然后再大面积研讨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边研制”、边“推广”、边“修改”的方法。
3、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原则
把在实践中创设的教学模式、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经过研讨,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多次检验的原则。
4、实践与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工作中,调查与实践必须是真实客观而又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科学性。项目研究的管理也应是科学的,需要各部门团结合作,分工明确。
五、组织与领导
这项课题在中心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由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协助,学校各科教研组长直接参加,并具体组织实施,使这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提供保障。
姓 名
专业职务
具 体 分 工
备注
负责人
刘振生
小学高级
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统筹,撰写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
余 磊
小学高级
具体布置相关工作的开展,安排落实研究计划的执行,协助做好艺术科子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
龚晓萍
小学高级
负责研究工作的对比测评,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做好语文科子课题的研究
丁 杰
小学二级
做好教师的学习、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校园网络的维护和校本资源库的建设
何其斌
小学一级
唐映霞
小学一级
协助做好教师培训和研究资料的整理,负责数学科和英语科子课题的研究
王友成
小学高级
做好品德科和科学科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协助做好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测评等工作
六、具体做法:
1、深入进行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做好准备。课题申报前,学校就积极组织校领导、骨干教师、教研组长针对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街道的中心小学,教师28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学生550名左右)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一致认为选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课题进行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然后成立课题研究组,组织人员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申报。并聘请部分外校的资深教师给予指导和论证,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学校课题组又对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研究过程进行了完善,最后确定形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方案。
2、分解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课题组将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成立了六个“子课题”研究小组,每个子课题进行了人员分工,都有相关的教研组长担任,由教研组长牵头,组内成员广泛参与,使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保证。
3、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制度是完成工作的有力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结合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如:《课题组长职责》、《课题研究成员职责》、《“小课题”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奖惩制度》等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制度保证。
4、加大投入,做好学校硬件建设。由于学校没有电子备课室,我们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办公室配置了电脑,购置笔记本电脑,同时积极发挥信息技术教室的作用,每天对教师开放,便于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组建校园局域网,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提供物质条件;学校还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将远程教育资源,教师制作、搜集和下载的各种教学资源放入教学资源库中,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建立目录,便于教师查询和应用,做到资源共享;学校接入10M互联网,建立校园网,为教师利用资源提供便利条件。
5、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机会,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搜集优秀的教学课例录像,组织教师观看;我们还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6、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再培训。如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机会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请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师如何上网查询,下载课件,制作课件,如何进行视频播放,熟练使用计算机等技术。采取的培训方式是:一讲,即信息技术教师和骨干教师讲座;二看,即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熟练操作计算机,看骨干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再实践:实践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再反思:即反思自己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总结好的经验,改进教学不足。这样反复循环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断提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