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赏析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6-06 10:56
- 提问者网友:雨不眠的下
- 2021-06-05 23:06
只是这一句,加上天苍苍野茫茫也可以,尽量多一些(600字)没有也可以,少的也行,麻烦帮帮忙,明天就交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6-06 00:43
【原作】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释】《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北朝时期敕勒族的一首民歌。敕勒川,敕勒族居人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阴山,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歌词中叫它毡房,现在又叫它叫蒙古包,顶似扣着的锅的形状。笼盖四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见,同“现”,显露,露出来。【古诗今译】敕勒族人的家乡,就在阴山脚下。那里的天空就像一顶偌大的蒙古包一样,与四面八方的大地相连。蓝蓝的天空下,无边无垠的草原汹涌着碧绿的波澜,风吹草低的地方,一群群的牛羊时而隐没在蓬勃茂盛的草丛里,时而又显现出来。【简析】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选自“龙腾远程教育网”,有改动)回过头来纵观全诗,在巍峨绵延的阴山脚下,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着风儿时缓时疾,才可隐约望见掩映在蒿草丛中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儿的牛羊,咋读起来,难免在意识中笼上些许苍凉;再细细品味,则令你觉得无尽的繁盛、殷实与富庶。扬鞭策马在这绿浪无边的原野之上,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真实轻松。辽远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时隐时现的羊群,又蕴含着一种原始的苍茫,而这种原始之中又彰显出一种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这就是原始的魅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6-06 01:55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中的名句,原来用鲜卑语歌唱,后用汉字写定,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首早期的翻译诗。
诗的最后三旬是一般人最喜爱的。“苍”,青色。“苍苍”,深青色。青色而深,可见天高不可测。“茫茫”,广大貌,形容野旷无极。诗句虽以“苍苍’’形容“天”,以“茫茫”形容“野”,其实“苍苍”者岂止“天”,“野”亦“苍苍”。你看,“风吹草低见牛羊”,草何其茂密!可见“野”亦“苍苍”。同样,“茫茫”者岂止“野”,“天”亦“茫茫”。“天”如不“茫茫”,哪能“笼盖四野”?所以“天苍苍,野茫茫”两句,解释时应加以揉合,才能使苍天覆盖下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作最饱满的呈现。“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这首诗不能少的一句。没有这句,仿佛看戏,幕已拉起,布景已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是不见人物登场。必须人物登场,戏才上演。必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才完成。真想不到这三句以“天苍苍,野茫茫”如此旷远无极的空间开始,通过“风吹草低”的途径,最后落在一群牛羊身上!妙哉妙哉!“吟成五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诗人,恐怕就连捻断肋骨也写不出这般自然浑成的妙句吧?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七言句子,却用卜三个动词。这种句法,后来诗词中也偶有所见。就记忆所及,像张先那阕《天仙子》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像吴伟业名作《圆圆曲》的“破敌收京下玉关”,都是其例。这些拥有三个动词的七言句子,粗看似乎差不多,其实变化不少,细分起来,至少也有十几种句型。就以前面提到的三句来作例子,它们的名
词动词排列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一句一个形式。但无论有多少形式,七言之中用上三个动词,这三个动作一定能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你试着体会一下以上三个句子,不是有这种感觉吗?
《敕勒川》这首北朝民歌,可以说人人喜爱,但是喜爱之处未必全同、有人欣赏涛句自然浑成,不假雕琢;有人欣赏诗句所呈现的阴山下敕勒川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也有人从诗句里面领略到一份无可奈何的寂寞苍凉。读者由于个性和人生境遇的不同,各自从诗中找到了使他感动的部分。我愿特别说一说这首诗所流露的无可奈何的寂寞苍凉。天如此高,野如此旷,风如此疾,草如此茂。当风吹草低的时候,看到了什么?看到的只是牛羊!面对苍天、旷野、疾风、茂草,个人何其孤单,何其渺小!所见到的牛羊,丝毫无补于个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无助和孤单之感。一个有抱负有斗志的男儿,当他发现自己纵然尽心竭力也不能改善自身的处境,他从这首诗歌最先捕捉到的,不会是诗句的自然浑成,电不会是敕勒川的草原美景,而是弥漫在青青草原上的那份寂寞苍凉!因此,当斛律金一曲《敕勒歌》,高欢和着唱,唱着唱着,高欢终于忍不住掉下泪来,高欢一定觉得,自已就是那个伫立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原野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孤单无助的人。刘邦如果在广武受伤时听到《敕勒歌》,相信他也会落泪。项羽如果在垓下被围时听到《敕勒歌》,相信他一样会“泪数行下”
我喜欢这首《敕勒歌》。我欣赏它的诗句自然浑成,不假雕琢。在中国诗歌中,自然浑成如《敕勒歌》的找不出几首。我也向往《敕勒歌》所勾画出的那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我的足迹从来不曾到过那种地方,让我在那里醉卧一宵或者在那里滚来滚去.要我少活几年我都愿意。就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无可奈何的寂寞苍凉,我也能领略一二。你想,我怎能不喜欢这首诗?
- 2楼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6-06 01:18
北朝民歌《敕勒歌》,是我国古代民歌的最杰出代表。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眼,是最可爱的地方,是百读不厌之处。多数人认为,这句诗是写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高得都遮掩了牛羊。其实,这是缺乏生活经历造成的误解。
草原上的牧草,是不会高得能够淹没牛羊的。正常情况下,草原上没有这样高的草。人骑在马上或走在草原上,并不能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现象。我国北方草原的草,一种是“五花草”,这是以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的杂草;另一种是“羊草”,这是以“小叶樟”为主的禾本科植物。所有的这些草都不可能长到淹没牛羊的高度。如果草真的长到了这么高的话,马也就跑不起来了,牛羊也要经常丢失。大家注意一下电视、电影的画面,就知道草原的草是什么样子了。高得超过牛羊的草,绝不是好牧草,那样高的草长得多了,草原也就不再是草原了。能高过牛羊的草,是那些蒿草、灰菜等牛羊不吃的恶草,说实在的,牧民最怕的正是这类东西。
草原之草本身并不能高得淹没牛羊,可是,诗中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我们为什么还觉得它美呢?
我们再看一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与城市不同,在草原上,只要抬抬头,看到的就是蓝天白云,可是若真得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天是完整的半球状的,而通常人的眼睛前视的视角只能是前方的一百多度。通过诗本身,我们可以推测,诗人作诗的时候,应该是躺在草地上休息的。躺草地上,仰视天空,就很容易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了。也正是因为作者是躺在草地上的,他的位置很低,角度很小,才见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牲畜在草中时隐时现的现象。
牛羊自由自在地散布在草地上吃草,悠闲的牧人躺在草丛中仰视苍穹,品味着草原的宁静与单纯,当他照顾自己的牛羊时,发现它们在风吹动的草中一隐一现。这真是一幅恬静美丽的图。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