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哪位高人知道上海大剧院那场《卡尔米那·布拉那》?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9 07:08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2-18 15:59
哪位高人知道上海大剧院那场《卡尔米那·布拉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2-18 17:21
http://www.cchere.net/article/411512

清唱剧《卡尔米那•布拉那》(又名《博伊伦之歌》和《布兰诗歌》)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作曲。全剧为“独唱、合唱、乐队伴奏和魔幻场景而作的世俗歌曲”,又被称为“情景康塔塔”。它在英国通常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在德国则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

《布兰诗歌》原是舞台作品 《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于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于法兰克福,后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 是奥尔夫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共分25个乐章,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
歌词用拉丁文,其性质是放浪于饮酒、女人与爱情的学生歌曲, 分为3大部分:1.春,2.小酒店,3.爱情,演出时有哑剧动作,伴有丑角和舞蹈场面。 此曲写作手法简单,摒弃了常用的对位、主题发展、变奏等,而是用同度,八度,三度的声部进行,句段多重复, 是一部音效极佳的作品。

《布兰之歌》简介
在德国慕尼黑南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小镇贝内迪克特,有一所始建于公元前740年的古老修道院。由于偏僻和隐秘,很少受到战乱和其它天灾人祸的破坏,因而保存着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19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这所修道院中发现了大量中世纪诗歌,其创作时间大约在11至13世纪,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宗教和世俗两类,其中的两百多首作者不祥的世俗诗歌经巴伐利亚的学者整理出版,这就是《布兰之歌》。
这些大部分用拉丁文写成的诗歌显然出自神职人员和落魄文人以及流浪学生的手笔,其中蕴含的放荡不羁的精神和对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无情嘲讽都令人惊讶。毫无疑问,这些被称作“中世纪的拉丁抒情诗”的作品出现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35年,奥尔夫读到了这部诗集,这使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奥尔夫,在时空的某一个点上找到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他的冲动,在阅读完这本诗集后,形成了一种对人类与自身命运的思考。因此冲动而成就的这一部“为独唱者、合唱队、器乐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他将它称为“情景康塔塔”,并且要求以舞台作品的方式演出。
1937年6月8日,《布兰之歌》在法兰克福首演。当时的德国,由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等人限定了的一种现代音乐语言——十二音列。不仅是音乐界的焦点,更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当时所有的现代音乐。而奥尔夫作为一个儿童音乐教育家,在他与友人D 京特合办“京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探求音乐与语言动作的结合及各种打击乐的配合,写成《教学作品》,创建独特的儿童音乐教学体系后,已经掌握了自己的音乐语言。奥尔夫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奥尔夫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他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他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他的节奏干脆,利落,不重视和声行进,不属于动力型,属静态型。在整部康塔塔中,激荡人心强健有力的节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旋律由短小动机连续不断地反复而成,不用模进,不用变奏,没有表情的因素,没有明确的特性,只有通过歌词、节奏、伴奏才能理解。在《布兰之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他的和声多用一级和五级和弦,大多为同度、八度、三度、五度,几乎不用半音。只有在惊叹句的时候才会用一下不协和和弦。
他的曲式有两种主要风格:
1,Antiphon 对唱性的赞歌,对答合唱,交错进行。
2,方块型 没有发展、变奏,不断反复。
他的配器以打击乐为主要风格,三管编制的大型乐队,加打击乐加钢琴,有时候,整个乐队都会被他当作打击乐来使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