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孔子在雨中歌唱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04:22
  • 提问者网友:棒棒糖
  • 2021-12-24 2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孔子在雨中歌唱林语堂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sǎn,脑门)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惟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14.孔子幽默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15.作者对孔子人格美的体认与批评家有何不同?(6分)16.结合全文,谈谈对题目的理解。(6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1-12-24 21:28
14.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是他在坎坷面前的自我安慰、自我解嘲。15.作者认为孔子在失意时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这才是“真正的孔子”,是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而批评家认为孔子是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16. “孔子在雨中歌唱”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孔子的一生。“雨中”是比喻孔子四处碰壁,饱受羞辱的坎坷命运,“歌唱”即呼应了文中孔子在逆境中“仍旧讲诵弦歌不衰”的经历,更形象地刻画出孔子的乐观豁达,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孔子的理想、信念已经融入了灵魂和生命,成为其人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迟山
  • 2021-12-24 21:50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