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族的起源谁知道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20:11
- 提问者网友:山高云阔
- 2021-01-25 20:37
有人知道吗 还有白狄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1-25 21:22
推荐看看《北狄族与中山国》
狄族: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 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後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狄族为凉州荒民,据传乃太古神裔巨神封峻与人类女子诞生下的后裔。狄族宣称封峻将北方之地赋予了他
北狄们,因此他们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然而,在那片近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恶劣的环境只能允许包括狄族在内的少数生物存活下来。
北方荒蛮的土地造就了狄族坚韧并且野蛮的个性,他们不相信几乎所有的外族,对别的部族的人抱有极强烈的敌意和不信任。狄族人经常会不分缘由的袭击外来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敌人,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食物提供者。
狄族以杀戮,好战,以及冷兵器铸造闻名于山海世界,和所有的异族都无法好好相处。其中,与轩辕更是有血海深仇。
白狄
亦作" 白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赤狄
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等。
长狄
亦作"长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曾从属于赤狄,组成北狄国。《左传》载有兄弟五人,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如。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而分裂。
狄族: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 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後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後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後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後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狄族为凉州荒民,据传乃太古神裔巨神封峻与人类女子诞生下的后裔。狄族宣称封峻将北方之地赋予了他
北狄们,因此他们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然而,在那片近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恶劣的环境只能允许包括狄族在内的少数生物存活下来。
北方荒蛮的土地造就了狄族坚韧并且野蛮的个性,他们不相信几乎所有的外族,对别的部族的人抱有极强烈的敌意和不信任。狄族人经常会不分缘由的袭击外来者,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自己部落的人都是敌人,或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食物提供者。
狄族以杀戮,好战,以及冷兵器铸造闻名于山海世界,和所有的异族都无法好好相处。其中,与轩辕更是有血海深仇。
白狄
亦作" 白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赤狄
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等。
长狄
亦作"长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曾从属于赤狄,组成北狄国。《左传》载有兄弟五人,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如。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而分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1-25 22:44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整个春秋时期的狄与戎,都与炎黄集团,有相当深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隗姓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不仅说明与鬼方有渊源关系,而且王国维先生还断言他们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时所得“怀姓九宗”的后裔。赤狄中有潞氏,是赤狄的强部之一,《志氏姓》又记述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潞氏灭亡之前的执政者名舒,《世本·姓氏篇》,,秦嘉谟辑本,,说:“,,周,,文王第十七子侯之后,氏于国,潞有舒”,出于姬姓。,妘为祝融八姓之一,姬为周王族姓,赤狄中也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白狄姮姓,《世本》记作“媨姓”,注解者又疑是姬姓之误,究竟何者正确,如今很难定论,一般认为姮姓比较可靠。既是“太古之姓”,由来已很古远。白狄中有一支叫鲜虞,曾建立中山国。杜预《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春秋谷梁传集解》的作者范宁与杜预同属东晋人,他也说,“鲜虞,姬姓,白狄也”。到唐代,杨士勋《疏》说,范宁《集解》引自“《世本》之文”。但东汉时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认为鲜于,,虞,,是箕子的的后裔,属于子姓。《鲜于璜碑》也说鲜于“为箕子之苗裔”。姬姓、子姓为周及商王族之姓,可能是鲜虞华化以后出于攀附的说法,也可能鲜虞所建中山国的统治才出于姬姓或子姓。 长狄,按《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及《说苑·家语辨物》说厘姓。或谓漆为涞的误写,涞与厘同音,长狄应是厘姓。 传说与姓族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西戎在族类方面比较接近。考古文化也可与这种情况相印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今河套、阴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在龙山文化时期,又属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到了青铜时代,除燕山以南今北京市北部及长城沿线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说明山戎人已南达这些地区,其它如阴山河套以南,今山西中部与北部,河北中部与北部以及陕北、河套等地区的游牧民族青铜文化,虽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共同的特点占优势,并且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从上述传说,姓族及考古文化的面貌与内涵推测,春秋时的北狄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属于羌戎族系。 他们南面与诸夏往来,接受商周及春秋时期诸夏的文化影响,他们固然不断华化,也有一些诸夏贵族与人众融入其中,成为北狄的一种来源。另一方面,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具有明显的商文化影响,而且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铜文化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山戎、东胡及阴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关系。战国时胡人南下,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应有相当多的部分已被同化于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时的北狄与胡人、东胡族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胡人起源于阴山以北,东胡人起源于大兴安岭山原,与羌戎起源于陇山地区不同;联系在于鬼方、猃狁及春秋时的北狄,有相当多的部落融化于胡人之中,成为胡人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阴山以北,新石器时代分布着以细石器为特征的诸文化。细石器起源于华北,传播到蒙古高原形成以刮削器在生产工具中占优势的狩猎文化,与阴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时代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纪末叶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纪,即商代晚叶与西周时期,阴山以北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南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及哈萨克地区,分布着命名为卡拉苏克文化的青铜文化,其中发现了与商周器物颇相似的陶鼎、陶鬲及青铜刀、战斧、矛、镞等。这种青铜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和乌尔札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考古学与历史学界,均认为迫溯卡拉苏克文化的渊源,是受商文化影响较明显的一种独特的游牧民族青铜文化。这么广大地区的文化特征相近,说明这些地区的各部落族类相近,也与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特点方面有相通之处。考古文化表明,匈奴与丁灵的起源有共同的渊源,他们都可归入胡人族系。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如上所述可能是通过与鬼方、猃狁等部的接触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于有部分夏人在夏朝灭亡以后,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带来的影响。 在燕山南北,其中特别是燕山以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三河之源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及早期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从文化特点与内涵观察,很可能和商族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本编关于商族起源的部分已叙述。到公元前1000—前300年,即商周之际到战国中晚叶,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区、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辽宁省的朝阳市地区、河北省的承德市地区,今北京市北部燕山以南地区也有发现。这是一种受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又独具特点的游牧民族文化,多认为这是山戎、东胡人的文化遗存,东胡人起源于兴安岭山原,大约是在商族的祖先从燕山地区南下到古河济之间的进程中,他们也随之从大兴安岭山原南下。春秋时北与燕为邻的称为山戎,战国末因分在东匈奴以东被称为东胡。 商代甲骨卜辞,常见“奚”的称号,按《周礼》及《说文解字》的记载和解释,是一种奴隶的名称。为何把奴隶称为“奚”,有多种解说,很有可能如《周礼·司隶》所举“蛮隶”、“闽隶”、“貉隶”、“夷隶”一样,是奚人被俘掠沦为奴隶的。《周礼·秋官·禁暴氏》有“奚隶”的名称。到东晋及声北朝,东北有奚族,这是属东胡族系的游牧民族,定居于老哈河流域以后,逐渐转向农耕,辽代基本上与契丹同化。这支东胡族系的民族,与甲骨卜辞的“奚”有无渊源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商及西周的政治势力范围已达到辽西地区,那里的民族与商朝发生关系是可能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