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为什么要读第四声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3 09:23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2-12 17:53
文言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为什么要读第四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2-12 18:35
(1) 这是古代当时实际口语裏有的现象,并被运用於书面诵读之中,再经由文献记载被後来的人延承了下来。而在後来的口语裏,这些现象可能部分仍延续下来了;但也有大量的失传了,只保留在书面诵读中。当然,在现代的普及教育条件下,书面诵读对口语的影响又比以前要大,这使得部分仅保留於书面用法又有可能重新进入口语体系。
(2) 类似的情况,性质是一种构词法上的形态现象,体现的是先秦汉语最初曾有的通过改变表层的词形来实现语义上的构词派生的现象。怎样理解这个性质?这涉及的是历史语言学裏基於汉藏对比进行的先秦汉语构拟,现在的构拟模型方向大致是认为,先秦汉语及其前身是有构词形态的,但这种形态不是针对语法的屈折的而只是面向语义上的派生的。具体说来,先秦汉语的形态主要包括辅音词缀(不带元音的前中後缀)、同部位的辅音交替(声母交替与韵尾交替)。
(3) 题主对去声变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因为并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造成的。在我的归纳裏,平上入变为去声,至少有两种典型的形态效果:宾动化(不及物变及物),名词化。题主列举的只是前一种类型,而後一种类型则可以有「行事之行读平声/品行之行读去声」这样的例子(这个例子在口语裏失传了,但古籍注疏裏是辨析的)。这两类,体现的可能是不同的语音效果上的形态,比如可能一种是-s後缀形成的而另一种是用韵尾交替(加送气-h)形成的。就是说,这种表面看起来是声调变读的情况,但实际在先秦是体现为非声调特徵差别的。
综上,类似的情况,一般以《经典释文》裏记载的辨析为依据。《经典释文》是隋朝学者陆德明著集的一部专门辨析重要经籍裏的多音字及疑难字的音义的著作,记载辨析的是自东汉洛生咏传统开始的书面诵读体系。如前所述,这些书面诵读都是有实际口语依据的,性质大概就是在传承东汉洛阳城裏的一些实际语言上的音义及用法辨析。就是说,这并不是像题主所以为的那样是後来的人规定的,而是东汉洛阳城实际曾有的,只是这些辨析在後来的口语裏有不少失传了而已。
(2) 类似的情况,性质是一种构词法上的形态现象,体现的是先秦汉语最初曾有的通过改变表层的词形来实现语义上的构词派生的现象。怎样理解这个性质?这涉及的是历史语言学裏基於汉藏对比进行的先秦汉语构拟,现在的构拟模型方向大致是认为,先秦汉语及其前身是有构词形态的,但这种形态不是针对语法的屈折的而只是面向语义上的派生的。具体说来,先秦汉语的形态主要包括辅音词缀(不带元音的前中後缀)、同部位的辅音交替(声母交替与韵尾交替)。
(3) 题主对去声变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因为并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造成的。在我的归纳裏,平上入变为去声,至少有两种典型的形态效果:宾动化(不及物变及物),名词化。题主列举的只是前一种类型,而後一种类型则可以有「行事之行读平声/品行之行读去声」这样的例子(这个例子在口语裏失传了,但古籍注疏裏是辨析的)。这两类,体现的可能是不同的语音效果上的形态,比如可能一种是-s後缀形成的而另一种是用韵尾交替(加送气-h)形成的。就是说,这种表面看起来是声调变读的情况,但实际在先秦是体现为非声调特徵差别的。
综上,类似的情况,一般以《经典释文》裏记载的辨析为依据。《经典释文》是隋朝学者陆德明著集的一部专门辨析重要经籍裏的多音字及疑难字的音义的著作,记载辨析的是自东汉洛生咏传统开始的书面诵读体系。如前所述,这些书面诵读都是有实际口语依据的,性质大概就是在传承东汉洛阳城裏的一些实际语言上的音义及用法辨析。就是说,这并不是像题主所以为的那样是後来的人规定的,而是东汉洛阳城实际曾有的,只是这些辨析在後来的口语裏有不少失传了而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