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形象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7 14:51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04-17 03:34
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形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4-17 04:29
孔子生平
1、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3、四十而不惑。
已对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如何实现在心中也有了明确的看法,所以说不惑:在其回答齐景公何为为政之道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礼制核心的为政思想。
4、五十而知天命。
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5、六十而耳顺。
在51岁时,孔子为鲁之地方长官,53岁为鲁国大司寇,56岁摄相事,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6年而成鲁相,辅佐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为防鲁之称霸与天下,便以美人计迷惑鲁定公,定公中计,沉迷声色,轻慢大夫,无有朝延礼仪。孔子说:“听信妇人之言,贤人将无法容身,接近宠幸妇人,可以招致国家的败亡。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在56-60岁的5年时间里,孔子先至卫,卫灵公前恭后倨,先以鲁之禄奉之,后听信谗言,公开派兵监控孔子,不得已,孔子去卫致陈;途中遭匡人围攻,有性命之忧,在此危急之时,孔子说了一段话,表达了他看透生死的人生观及他对自己学业的自信心:“自从文王死后,天下间的文化传统不都在我一个人手里吗?天若要让这种文化灭绝,后人将无法得到这种文化,天若不想让这种文化灭绝,匡人又能奈我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从文化传承的这个角度推论,既然天下间只我一人有着可以再造周时天下太平的文化思想,既然老天又要让这种思想传承下去,那么我一定会平安渡过这个难关。事实如他所愿,孔子又派从者到卫国搬救兵,解了匡人之围,但也因此又回到卫国,但因同灵公同行时,见灵公与夫人、宦官同车,此举大违礼仪,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于是再度出走。
在向宋国行进途中,又风闻宋司马恒?欲杀之,孔子处变不惊,说:“老天将德赐于我,恒(?)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又到了郑国,与弟子走失,在外城东门下等候时,有人笑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人,额头象尧,脖子象皋陶,肩象子产,腰以下又比禹短了三寸,但没精打采的样子却又象一头丧家之犬。”子贡俱实以告孔子,孔子笑曰“说外形不足道哉,但是说我像一头丧家之犬,那就说对了说对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
后到了陈国,此时晋楚争霸,互相伐陈,其后吴又侵陈,无奈之下,孔子去陈至卫,在蒲地时,蒲人阻止孔子前行,弟子公良孺说“过去陪同夫子遇难于匡,今又再此造难,这不过是命罢了,但我宁愿战斗而死”。双方战况激烈,蒲人害怕,对孔子说:“如果不回到卫国,我们将放你们回去。”孔子答应了,但最终仍然奔向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不算吗?”孔子回答:“被要挟的盟约,神是不回听的。”
1、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3、四十而不惑。
已对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如何实现在心中也有了明确的看法,所以说不惑:在其回答齐景公何为为政之道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礼制核心的为政思想。
4、五十而知天命。
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5、六十而耳顺。
在51岁时,孔子为鲁之地方长官,53岁为鲁国大司寇,56岁摄相事,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6年而成鲁相,辅佐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为防鲁之称霸与天下,便以美人计迷惑鲁定公,定公中计,沉迷声色,轻慢大夫,无有朝延礼仪。孔子说:“听信妇人之言,贤人将无法容身,接近宠幸妇人,可以招致国家的败亡。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在56-60岁的5年时间里,孔子先至卫,卫灵公前恭后倨,先以鲁之禄奉之,后听信谗言,公开派兵监控孔子,不得已,孔子去卫致陈;途中遭匡人围攻,有性命之忧,在此危急之时,孔子说了一段话,表达了他看透生死的人生观及他对自己学业的自信心:“自从文王死后,天下间的文化传统不都在我一个人手里吗?天若要让这种文化灭绝,后人将无法得到这种文化,天若不想让这种文化灭绝,匡人又能奈我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从文化传承的这个角度推论,既然天下间只我一人有着可以再造周时天下太平的文化思想,既然老天又要让这种思想传承下去,那么我一定会平安渡过这个难关。事实如他所愿,孔子又派从者到卫国搬救兵,解了匡人之围,但也因此又回到卫国,但因同灵公同行时,见灵公与夫人、宦官同车,此举大违礼仪,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于是再度出走。
在向宋国行进途中,又风闻宋司马恒?欲杀之,孔子处变不惊,说:“老天将德赐于我,恒(?)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又到了郑国,与弟子走失,在外城东门下等候时,有人笑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人,额头象尧,脖子象皋陶,肩象子产,腰以下又比禹短了三寸,但没精打采的样子却又象一头丧家之犬。”子贡俱实以告孔子,孔子笑曰“说外形不足道哉,但是说我像一头丧家之犬,那就说对了说对了。(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
后到了陈国,此时晋楚争霸,互相伐陈,其后吴又侵陈,无奈之下,孔子去陈至卫,在蒲地时,蒲人阻止孔子前行,弟子公良孺说“过去陪同夫子遇难于匡,今又再此造难,这不过是命罢了,但我宁愿战斗而死”。双方战况激烈,蒲人害怕,对孔子说:“如果不回到卫国,我们将放你们回去。”孔子答应了,但最终仍然奔向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不算吗?”孔子回答:“被要挟的盟约,神是不回听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