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8 10:13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4-27 14:10
人为什么会伤心?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4-27 14:16
信仰: 小乘佛教是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定、双江、孟连、景谷等区域内傣族信奉的宗教,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西双版纳地区的佛教分为两个派别:摆坝派和摆孙派。前者戒律较严,规定吃素、不杀牲、无事不得入村等,佛寺也大多修建于村外的山林里。后者戒律较宽,虽不杀牲但可吃荤,佛寺离村寨较近。佛寺与僧侣有严格的等级,寺院等级基本上与当时行政区的等级相适应,僧侣根据入寺时间长短、所掌握佛教知识的多少分出七个教阶:一级帕、二级都(其中又分为大佛爷“都鼋”和二佛爷“都”)、三级祜巴、四级桑弥、五级桑卡拉扎、六级松溜(一般是召片领还俗后的专用称号)和七级阿戛牟尼。七级是僧侣的最高等级,历史上只有精通佛经、德高望重的召片领的直系亲属才能担任。僧侣升到祜巴以后就不能还俗了。在每个佛寺的组织系统中,还有一个沟通佛寺与村社事务的桥梁人物--“波章”,由当过佛爷的还俗者充当,且必须是妻子健在者,负责上传下达,交换双方的意见。德宏地区(包括耿马、孟定一带)佛教教派主要有摆庄、耿润、多列、左抵、歹勒、多勒等。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佛教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佛教的传布也给傣族社会带来了文字、天文历法、建筑各方面的文明。傣族的数百部长篇叙事诗都是在佛教传入后出现的。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那里保存了有关傣族地区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等材料,是傣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多列、左抵、摆庄的僧侣教阶有四级:一级召尚、二级召门、三级召几、四级长老。耿润派的教阶有八级:一级召尚、二级召门、三级召厅、四级沙弥、五级召桑、六级召虎马、七级松溜、八级阿戛牟尼。小乘佛教的经书通常称为“贝叶经”,经书中除了经、律、论三藏这些提供僧侣念诵的经文外,还包括了关于生产生活、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算术、法律论理等内容。 傣族地区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主要祭祀对象有寨神、勐神、灶神、祖先、山、树、水、火等,或个人祭祀或由宗教职业者主持集体祭祀 另一则资料: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缅甸、泰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至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小乘一名本是大乘出现以后对早期佛教的一种贬称。小乘教派主张通过布施“赕”来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的目的。而大乘教派认为自己能够普渡众生,故称之对方为小乘,即小车之意。后来为了与大乘教派相区别,习惯上以小乘来称呼南传上座部,逐渐便成了该教派的专门称呼,不再含有贬意。 相传小乘佛教最早的教派曾聆听过佛祖释迦牟尼亲口传教和布经,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会入地狱受苦受难;“为人行善,善多我德,德多我仙”。小乘佛教几乎成为傣族全民性宗教,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到寺院赕佛,人所必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傣族男子过去从儿童时代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没当过和尚的人被称为“岩百”、“岩令”,即没有知识、不开化的愚人。小乘佛教各派僧侣按其年龄和修养划分成不同僧阶,僧阶决定其在寺院中的地位。初入寺受戒者被称为和尚,和尚又有大小之分,傣语称帕异(大和尚)和帕囡(小和尚)。入寺受戒前需进行预备期训练,等初识寺规后方可入寺受戒。届时该男童由事先认定的义父(忠于佛主、知识渊博、有威望者)穿戴彩衣彩帽后,在亲邻的护送下人背或骑马前往佛寺,围观者一路向入寺男童抛撒米花。进入大殿后该男童跪地接受该寺主持为其举行的受戒仪式,然后由义父为其脱去彩衣彩帽,换披袈裟,就成为正式的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