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的下句是什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3 12:46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2-02 12:55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的下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2-02 13:39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的下句是:“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译文
“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3、作品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讲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几个故事。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4、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 韩城县)人,约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 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 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 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2-02 13:51


“夫以秦王之 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

释义:
“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负荆请罪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fù jīng qǐng zuì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服刑;请罪,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希望让对方原谅。原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后被人用作表示真心诚意地向人道歉。
该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