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他人即地狱 是指什么

答案:5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6 23:46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05-06 02:32
他人即地狱 是指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5-06 02:55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实并不意味着身边所有的人对你而言即是地狱,而是当你和周遭的人相处不愉快,难以调和之时,他人对你而言就只能是地狱了。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提到,密室里没有镜子。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另外,这个密室是不属于人间的,三个刚死的人,虽然还能部分看见人间发生的事,但是已经不能再采取行动来改变什么。      这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和前提:没有行动,只能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      现在来看三个主人公。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获取自由。整个剧作表现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闭环境下,三个人寻求解脱的徒劳的努力和最终的失败。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如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她一方面把艾丝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这样,“他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他们互相折磨,勾心斗角,都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萨特还认为,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在萨特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也是《禁闭》一剧所要揭示的东西。      那么,这种互相折磨、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是否无法摆脱了呢?萨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总是被别人误解,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脱的道路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看到,剧中密室的门打开过一次,加尔散有过出去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执意想从伊内丝那里、通过她的审判来获得自由,才失去了机会。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已经死亡,无法再通过采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决定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加尔散问,“难道能以某一个行动来判断人的一生吗?”是的,只有行动才能决定。加尔散要说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有通过勇敢的选择、勇敢的行动来证实;寄希望于他人的谅解和拯救,只能是一种欺骗,结果只能是永陷地狱,永陷痛苦的深渊。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我们却是活人。已死的加尔散不能采取行动,我们却能。“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我们放弃了自我选择,过于依赖别人的目光,把它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剧中人的困境,成为一个活死人。因而,在此,萨特再次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这也是本剧的意义所在。      本剧提供了一个看似荒谬的背景——地狱,并通过“灯永远亮着”“刀子捅不死死人”等细节来制造出一种间离效果,其目的正在于:不欲使观众沉迷于剧情,而要诉诸他们的理智,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也正是哲理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点说明:我原以为自己对于萨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才提笔写关于《苍蝇》的那篇,和这一篇文章。但是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很粗浅。看《存在主义文论》关于萨特的部分时,还有很多东西弄不明白。我于哲学,毕竟还是门外汉。然而要想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又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篇文章虽写出来了,肤浅却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也许还会有错误,衷心欢迎指正。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我的文章里没有对萨特的观点本身作出评价。这并不是说萨特的理论无懈可击,而只是因为我还不具备批判萨特的能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5-06 06:40

还有就是,警醒自己不要贪、嗔、痴!佛教的不净观!他人就是镜子!

贪他人的美貌、钱财、好运等你就会因他造业下地狱!不贪就上去了!

嗔恨他人,痴迷表象不求真理一样如此!若反观自心也如同他人就可以明白他、我不二。

他人是佛,佛用各种言行、外相打击你,触痛你,从而激发你去寻找答案!

他是佛,他我不二,我也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人,能用一切相点化人。人是没有觉悟的佛,需要地狱的警示;如同身后有狗在追,你必须寻找解脱的方法!

他人即地狱,不是要你远离,而是要你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做恶必有恶果的!

要知来世因,今生做者是,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阿弥陀佛!

  • 2楼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5-06 05:17
是别人的眼睛毁了我\多少美好的感情\理想\为别人的眼睛所扼杀\而多少虚荣\多少伪善\又在别人的目光下冉冉升起\大概就这意思吧
  • 3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5-06 03:50

有两种解释: 一,出于人性恶的考虑,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血腥和残酷的关系。 二,在波伏娃《第二性》的译者序里,译者认为萨特的“他人”应理解为“他者”,就是说自我被异化成为“他者”,丧失自我即为“地狱”。

1、狭义的。当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不好的时候,其它人对这人来说就是地狱。这是因为这个人会用别人判断他的方式来判断自己,而此时因为关系不好,别人因为对他的不满造成的偏见,会倾向于认为他是不好的。这体现了一个群体中边缘人的双重异化。2、广义的。因为一个人过分依赖别人对他的判断,去追求自己不想要的身份和成就,丧失自我感到痛苦,但最终获得别人承认的却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身份和成就,所以获得的只是更多的痛苦。可这人如果不追求身份和成就,就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这又是另一种痛苦。无论如何选择,结果都是痛苦。

  • 4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5-06 03:07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海德格尔,但萨特特别强调了“自由”的因素。 海德格尔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说,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者。那么,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畏死”来说明:我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从这里,萨特接着说,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 最后补充一点,海德格尔和萨特所说的“自由”,其感情色彩都不是那么乐观。我们自由,不是因为我们希望自由,而是我们生来就不得不自由的存在(比如人人都要死,根本没有另一个人能管得了),所以萨特说:“人被迫自由。”海德格尔说得更彻底:人不自由的时候感到不满,人自由的时候感到恐慌。所以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常常以“别人都这么做”这样的想法逃避自由。但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强调,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与其非本真、不自由的、浑浑噩噩的存在,不如本真、自由、明明白白的存在,所以萨特一生都在呼吁“自由”,反抗阻碍“自由”的“地狱”。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