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中“暖相”一词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0 22:49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2-20 04:37
佛教修行中“暖相”一词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2-20 04:46
四加行有四个层次: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四位修习圆满就可证得「所取空」及「能取空」,我见已断除了,已经成就声闻初果的见地,成为声闻解脱道中的初果圣人了,这是也具足了大乘见道资粮,待一念相应时即能亲证法界实相阿赖耶识如来藏,就可得入第七住的不退转住菩萨真见道位;如是亲证实相的见地,三乘菩提中的疑见全部断已,以后纵使有大名声恶知识笼罩或劝说,也都不会再退转此种见地。
要修习四加行成就而无碍于参禅的进展,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护法勇猛心,护持正法无所畏惧;二.舍心,在正法团体布施、护持不断;三.功夫,有动中的基本定力;四.正知见,有正确的禅法知见;五.无慢,渐除障道慢心等性障。以上五个条件得要在日常生活的身口意行中不断的熏习,使心与解脱相应,熏习圆满时称之为「顺解脱分」。然后继续加功用行,就能证得「所取空」及「能取空」,此是为「大乘真见道明心证真」作准备,这阶段的过程就是明心前的四加行。
四加行又称为四善根,随顺正法的熏习,趣近见道的成就,在疑惑中得决定心,具足正知正见、具足择法眼,能决择诸方善知识是否已断我见,能决择彼等所说法义是否能使人确实断除我见,所以四加行又称「顺决择分」。四加行的修习,必须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相空中取「四寻思」,即思惟「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四寻思若能观行彻底,则得「四如实智」,确实断除我见,亲证声闻初果或大乘通教初果。
四加行的观行,可分四个阶段作观行。一.创观:就是首次观察之意。是观照到能取的七转识,以及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所生法,虚妄不实;并经由闻法而知悉五蕴之名、义、自性、差别,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也都是人为施设的假名。如是观行,就会发起般若的闻慧与思慧,对如来藏真实的体性,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有初步的瞭解,因这样的现前观察,依「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六尘皆是所生法,无常空,非真实有,思慧生起了,与大乘见道有一分相近了;如同钻木取火时,烟尚未起时已有热暖之相,称为「暖相」。二.重观:就是再次深入观察的意思,对末那的遍计所执性设法了解,对于所执取六尘境界的名、义、自性、差别深入思惟所取的六尘境界都是缘起性空,体会到一念不生之灵明觉知心是假的,是意识心,是缘生法,依「明增定」而发「上寻思」,如是再次深入现观「所取一切法空」,如此观察四寻思到达顶点,是世人所能了知的最究竟观察,称之为「顶相」。三.经过创观及重观,就会依「印顺定」发起「下如实智」,有下如实智就有「顺决择分」,印证决定能观的五蕴不是真实有,随顺于此而不动摇,已经确认能取的六识心都是所生法,都是无常空,故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中,并无一法是真实常住的我;但是尚未找到真心故,所以无法印持能取心七转识确实是空,故于此能取空的观行只能成为顺乐忍,是为「忍相」。四.证印顺忍后,再深入观察能取的六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的自性差别,深入确认能取与所取皆是无常故空;譬如睡眠无梦时,六识断灭,对五尘境及法尘境不知不觉,因而印证能取的六识是虚妄不实,因此能取的六识是空;再深入观察所取的六尘境界,证实六尘确实要依五色根、意根、外六入才能出生与存在,深入观察,无所不至而了了能知所取一切境界皆空而不实。由此观察前六识、六尘都没有常恒不灭的自性,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就可证知觉知心的意识不能到未来世,因而证得能取与所取皆空。
之后再作更深入的观察,六识的生起有三个条件:有生灭的五色根、六尘、末那识,其中若有一条件不具足,六识就不能生起;譬如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能生起,其它五识也是一样。因此六识的生起是依他起,有依他性就会依他灭,不是自在性。又五根对五尘而生法尘,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意识对法尘详细了别之后,而使意根生起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我执,因此意根的我执也是间接依他起,非自在性。因此,在忍位中对所取空已了知接受,接着就印证受、想、行、识都是无常性,于此位中,心心无间而不曾怀疑自己所观察之「能所取俱空」,如此依「无间定」发起「上如实智」,就能双双印证所取能取都是空,而成就世间凡夫异生位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我见确实已经断除了,三缚结已不再存在了。以上四阶段观行圆满,已证初果而不会再落入蕴处界我之中,已近真见道的缘故就可以修学大乘禅宗的法门,参禅求证法界实相,直到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而破参开悟的时节到来;一旦破参而确定不移了,就成为不退转的七住菩萨,入大乘真见道位。
要修习四加行成就而无碍于参禅的进展,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护法勇猛心,护持正法无所畏惧;二.舍心,在正法团体布施、护持不断;三.功夫,有动中的基本定力;四.正知见,有正确的禅法知见;五.无慢,渐除障道慢心等性障。以上五个条件得要在日常生活的身口意行中不断的熏习,使心与解脱相应,熏习圆满时称之为「顺解脱分」。然后继续加功用行,就能证得「所取空」及「能取空」,此是为「大乘真见道明心证真」作准备,这阶段的过程就是明心前的四加行。
四加行又称为四善根,随顺正法的熏习,趣近见道的成就,在疑惑中得决定心,具足正知正见、具足择法眼,能决择诸方善知识是否已断我见,能决择彼等所说法义是否能使人确实断除我见,所以四加行又称「顺决择分」。四加行的修习,必须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相空中取「四寻思」,即思惟「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四寻思若能观行彻底,则得「四如实智」,确实断除我见,亲证声闻初果或大乘通教初果。
四加行的观行,可分四个阶段作观行。一.创观:就是首次观察之意。是观照到能取的七转识,以及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所生法,虚妄不实;并经由闻法而知悉五蕴之名、义、自性、差别,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也都是人为施设的假名。如是观行,就会发起般若的闻慧与思慧,对如来藏真实的体性,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有初步的瞭解,因这样的现前观察,依「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六尘皆是所生法,无常空,非真实有,思慧生起了,与大乘见道有一分相近了;如同钻木取火时,烟尚未起时已有热暖之相,称为「暖相」。二.重观:就是再次深入观察的意思,对末那的遍计所执性设法了解,对于所执取六尘境界的名、义、自性、差别深入思惟所取的六尘境界都是缘起性空,体会到一念不生之灵明觉知心是假的,是意识心,是缘生法,依「明增定」而发「上寻思」,如是再次深入现观「所取一切法空」,如此观察四寻思到达顶点,是世人所能了知的最究竟观察,称之为「顶相」。三.经过创观及重观,就会依「印顺定」发起「下如实智」,有下如实智就有「顺决择分」,印证决定能观的五蕴不是真实有,随顺于此而不动摇,已经确认能取的六识心都是所生法,都是无常空,故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中,并无一法是真实常住的我;但是尚未找到真心故,所以无法印持能取心七转识确实是空,故于此能取空的观行只能成为顺乐忍,是为「忍相」。四.证印顺忍后,再深入观察能取的六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的自性差别,深入确认能取与所取皆是无常故空;譬如睡眠无梦时,六识断灭,对五尘境及法尘境不知不觉,因而印证能取的六识是虚妄不实,因此能取的六识是空;再深入观察所取的六尘境界,证实六尘确实要依五色根、意根、外六入才能出生与存在,深入观察,无所不至而了了能知所取一切境界皆空而不实。由此观察前六识、六尘都没有常恒不灭的自性,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就可证知觉知心的意识不能到未来世,因而证得能取与所取皆空。
之后再作更深入的观察,六识的生起有三个条件:有生灭的五色根、六尘、末那识,其中若有一条件不具足,六识就不能生起;譬如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能生起,其它五识也是一样。因此六识的生起是依他起,有依他性就会依他灭,不是自在性。又五根对五尘而生法尘,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意识对法尘详细了别之后,而使意根生起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我执,因此意根的我执也是间接依他起,非自在性。因此,在忍位中对所取空已了知接受,接着就印证受、想、行、识都是无常性,于此位中,心心无间而不曾怀疑自己所观察之「能所取俱空」,如此依「无间定」发起「上如实智」,就能双双印证所取能取都是空,而成就世间凡夫异生位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我见确实已经断除了,三缚结已不再存在了。以上四阶段观行圆满,已证初果而不会再落入蕴处界我之中,已近真见道的缘故就可以修学大乘禅宗的法门,参禅求证法界实相,直到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而破参开悟的时节到来;一旦破参而确定不移了,就成为不退转的七住菩萨,入大乘真见道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荒野風
- 2021-02-20 06:15
寺院一般用《早晚课诵集》: 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 晚课:《阿弥陀经》 随缘而做,不必分别执着。佛法就是破我执!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让人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 看自己念哪部经起欢喜心、清净心就念哪部。 也要看时间长短。如:《心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楞严经》《六祖坛经》等都非常好,随您喜欢。 念咒念佛圣号皆是为了内心清净,妄念不起,见自本性。 念经是定慧双修。内心拥有佛的智慧,时时起观照。 推荐:佛弟子网站,内容很丰富,值得学习。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