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8 21:00
- 提问者网友:咪咪
- 2021-12-27 20:57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②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③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乡里发生了粮荒。穷人要求富户接济,他们开始了一个叫做“吃大户”的运动。我父亲是一个米商,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我不同情他,可是我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 ④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⑤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概括选文内容。(2)第①段中抚台的话说明了什么?(3)少年毛泽东为什么始终不忘饥民造反被斩首的事?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4)第②段中发表“我”的看法表明了什么?(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6)“我不同情他,可我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中“不同情他”的原因是什么?“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中不对在哪里?(7)少年毛泽东和大多数同学对“造反”一事分别是怎样看的?(8)结合全文概括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12-27 22:20
答案:略解析: (1)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老师。(2)写出当时官吏根本不关心人民的饥苦,反映了社会黑暗。(3)毛泽东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深感不平。同情。(4)表明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表达了他将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理想,这正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原因。(5)议论。(6)“不同情”的是父亲,“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 贫苦村民扣留粮食。(7)少年毛泽东对“造反”同情且不平,大多数同学只是同情。(8)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12-27 23:55
我检查一下我的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