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拉康的发展阶段I 需求与现实界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14:30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03-16 20:25
拉康的发展阶段I 需求与现实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3-16 21:47
弗洛伊德讲幼儿的多种变态可能的三个阶段:口腔的、肛门的和性器的,是俄底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终结了多种变态的可能性并造就了一个个“成年的”人。拉康提出新的分类概念来解释上述的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他讲三个概念——需求、请求和欲求——它们大致上对应到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人类发展的三个领域——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象征界的特征是欲求这一概念(稍后再谈欲求),并等同于成年期,或者用拉康的话说,象征界是语言结构本身,我们必须进入这一结构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说“我”并让“我”指称某种看似稳定的东西。
和弗洛伊德一样,拉康认为生命之初孩子是某种与母亲不可分离的东西,(至少从婴儿的角度看)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在孩子与母亲之间完全没有区分。事实上,弗洛伊德和拉康都认为新生的婴儿是某种粘乎乎的团儿,对于自我也就是对于个体化了的同一性毫无觉知,对于它的作为一个协调的统一的整体的身体毫无觉知。这个婴儿粘团为需求所驱动,它需求食物,它需求舒适和安全,它需求得到换洗,等等。这些需求是可满足的,能够为某个客体所满足。当婴儿需求食物时它得到乳房(或者奶瓶),当它需求安全时它得到搂抱。
婴儿处在此种需求状态中识别不了在它自己与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存在什么区分,认识不到一个客体(比如乳房)是另一个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一部分(因为它还不具有关于“整体的人”的概念)在它与另外的人或者物之间完全不存在区分,唯一存在的只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物。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必须被打破之后文化才能形成。
弗洛伊德和拉康都这样认为:幼儿必须与它的母亲分离,必须形成一个单独存在的同一性,才能进入文化。分离造成某种丧失,当孩子知道在它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区别并开始成为一个个体化的存在的时候,它丧失了其原先本来拥有的原始的统一感(和安全感、可靠感)。这就是织入到(无论是弗洛伊德的还是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悲剧成分:要成为一个文明化的成年人必然招致原初的统一体、未分化的存在、与他人(特别是母亲)的融合的严重丧失。
而尚未做出这一分离的婴儿,他仅仅具有可满足的需求并在它自己与满足它的需求的客体之间不加分别,拉康认为这样的婴儿存在于现实界。现实界是一个原初统一体存在的地方(一个心理的地方而非一个物理的地方),因此,不存在任何的缺席、丧失、或者缺乏;现实界圆满具足,其中的任何需求都能够得以满足。并且由于不存在任何的缺席、丧失、或者缺乏,所以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