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清朝前铜钱有字与无字有什么区别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22:15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2-04 05:02
清朝前铜钱有字与无字有什么区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2-04 06:35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称国号为金于东北,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满族长居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世代以畜牧渔猎为生,并与当地从事农耕的汉人相处融洽,这时努尔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过不断的兼并争斗,势力遂渐强大,终于统一了满族各个部落,并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称天命汗。并铸行钱币,共有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译作“天命汗钱”,此钱依老满文写成,读法由穿左读起,至穿右,再上下读。方孔圆钱型,仿明小平钱,铜色赤暗,铸工较劣。汉文钱“天命通宝”与“天命汗钱”同时开铸,钱文直读,钱背无文,书法较差。由于当时满人多不用钱,得到钱后,大多用作装饰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据说可避刀枪,以至后代铸钱时,分发给士兵佩带,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他几位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聪元年铸行满文钱“天聪汗钱”,依老满文写法,背文仿明“天启通宝”大钱,在背穿上或穿左铸满文“十”字,穿右书一两。有粗字,细字二种,此钱传世不多,较为罕见,而其中以细字者最少,为极罕见品。当时满清所管辖的满蒙部落,大都不用钱,而是以畜牧多少计算财富的,市场上也以物易物,有钱也视同玩物。使用钱的大都是从华北一带移居到关外的汉族农民,也是以耕地为生的,用钱也不迫切。努尔哈赤父子战领辽东后,这些汉人被满族贵族归为佃农或成为奴役,钱的使用更无关轻重。其实迫切需要钱的是商人,但他们人数上不多,经营上也不受满人重视,所以“天命”“天聪”两代铸钱,政治上的作用要远大于经济上的需要,所以数量少,流传不广,是正常的。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充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顺治钱制形式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其它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一千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顺治十年时铸行,到十七年停铸。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鱼忧
  • 2021-02-04 06:58
不好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