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节选)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8 15:31
- 提问者网友:感性作祟
- 2021-12-28 06:1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通感(节选)钱钟书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甲 。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 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马子严的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来对比——陈造《都下春日》:“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也恰像西方语言常把“大声叫吵的”、“呯然作响的”等形容词来称太鲜明或强烈的颜色。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变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因此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九《亲邻招集,强往即归》可以来一个翻案:“已觉笙歌无暖热,仍怜风月太清寒。”……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1)“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在这里形容什么?对此,明、清的学者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在文中 甲 处写一句话对方中通的话加以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纪昀对苏诗的批语表明他的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子严词中的“闹”和陈造诗中的“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具体并简明地分析其中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与本文讲述的通感理论相符的一项是[ ]A.《乐记》中的“端如贯珠”是说歌声像珠子落地一般,又圆满又光润,十分动听。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C.“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明珠走盘”那种圆转滑溜的“形状”,不是说珠玉相触清软的声音。D.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通感的典型例句;苏轼的“小星闹若沸”不是通感的典型例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12-28 07:27
答案:略解析: (1)形容花之盛(或“花之繁”)。看法有两种:一种为李渔看法,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一种是方中通的看法,认为“闹”字用得好。(2)①也并未把那个理讲出来。②“小星”不动,怎会“沸”?用得不妥,改为“流星”才妥。(3)“闹”字是说“妆束”,指眼前的花花绿绿、应接不暇的景象;“聒”是说“笙歌”,指耳闻的嘈嘈切切、应接不暇的声响,两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4)B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2-28 08:19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