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求一片《当仁,不让于师》读后感,谢谢~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8 02:58
  • 提问者网友:暗中人
  • 2021-04-07 07:34
求一片《当仁,不让于师》读后感,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4-07 09:00
子曰:“当仁①,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作为所处时代具有前瞻眼光和宏观视野的思想家,孔子已经开始自觉地关注一些终极性的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包括彼岸层面的超越性主宰者:“天”、“鬼神”;一方面包括现实层面求真向善的价值指向:“仁”、“义”、“圣”。孔子赋予这些终极性规定至上的权威,使它们成为充足价值的源泉。他教导学生首先要实现这种终极性规定在自己内心世界的牢固确立,这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义,在孔子那里既是德性的显现,又是价值性的规定。人现实生活中理所当然地要确立“义”的至上性地位,无论面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首先考虑其当义与否。在这个基础上,孔子提出“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的伟大命题。
在价值层面,仁与义是二而一的,是真与善的展现。既然是最高的价值目标,那么在仁与义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追求仁,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孔子鼓励学生以求善求真为先,要求学生在价值是非面前保持清醒,不可碍于师生私人情面而停止对善与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的孔子来说,能说出这样的话着实难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作为伟大教育思想家所具有的宽容心态。
其实对真善的态度问题就是对自身的定位问题,亦即在真善与学生之间对自己角色如何设置的问题。现实中有些老师常常自以为把持住了真理,把自己的话看成真理的展现形式,当自己的看法和学生的观点发生对立冲突时不是首先反观自己,而是不假思索地将学生的观点加以彻底否定,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扼杀学生思辨与创造的积极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