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以毒攻毒的原理

答案:6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8 11:21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4-27 15:34
看一些电视剧呀 电影什么的 都会说 以毒攻毒 究竟以毒攻毒的原理是什么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4-27 16:09
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素有“以毒攻毒”的经验法则,喜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疗癌症。 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竟是醉心于炼丹的道教徙葛洪。

  近代医学科学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便是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的。很显然,巴斯德所用的原理同葛洪使用的方法基本相似,只不过比葛洪更科学些,但从时间上来看,巴斯德的发明晚于葛洪1000多年。

  医学意义对“以毒攻毒”原理的认识和运用,最早是出现于医药行业的,是我国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在祖国医药学上的体现。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应用这一方法的间接论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则更详细地阐释了用毒药疗疾的原理;诞生于公元10世纪的天花“痘接种法”,是这一方法运用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人类预防接种、抗菌素研制和现代免疫学发展的先河。

  唐代典籍中就有了运用以毒攻毒方法的实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就记有“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的事,是对永州毒蛇治疗多种疾病功能的记载。唐代另一位官吏张鷟,在他的《朝野佥载》中已记有用毒蛇治病的故事:“陕西商县有人患麻风病,被家人所逼,搬到山里筑茅屋而离群独居。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蛇骨,方知其由也。”

  成名于18世纪的“抗毒素免疫疗法”的发明人贝林,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抗毒素血清,正是在其通晓中国“以毒攻毒”理论的日本友人北里柴三郎的明确提示下才得以完成的。从1891年12月他在德国勃里格医院第一次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成功试用于人体开始,白喉的死亡率就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以至后来成为能使儿童产生自动免疫能力的有效制剂,使儿童终生不得此病。

  如今,“以毒攻毒”疗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方法,并且被广泛运用于一些毒病、大病、危病、急病、重病、难病、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与可贵的价值。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4-27 21:20

以毒攻毒是使用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恶毒病症的方法。

  • 2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4-27 20:41
以毒攻毒是将体表中的毒用药去包围它,而对体内的毒素则是用药去暂时封闭它,毒素即没有被消灭,也没有被清除,最终的结果是毒素仍将会爆发,甚至导致死亡。由于以毒攻毒之法常使用大毒之品,所以使体内毒素的毒性大大增强,使病情复杂化,虽然以毒攻毒可以暂时地掩盖病情,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 3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4-27 19:09
原理就是一物降一物。
  • 4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4-27 17:48

缪论!

那两个"毒"字在古文中不一样的解释而已,与现在人们思想里的"毒"一样!

前一个"毒"字是指"药",或对症的药!后一个"毒"是对身体不好的物质,也可理解为"病毒"!

以毒攻毒 是在完全古词新用中给"误解"了!!

  • 5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4-27 16:19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周兴、来俊臣是出名的酷吏。周兴犯了事,武后令来俊臣审讯。来深知周兴为人狡诈,恐难招供,于是故意请教周:“罪犯若不招供,当用何法?”周说:“这事容易,取大瓮,四周用火烤,让罪犯坐进去,没有不招的。”来俊臣当即命人备瓮设炭火,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告下你了,招是不招,请君人瓮!”周兴吓得面如土色,只好认罪。这则历史故事,留下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故,也给发明创造以启发:“以毒攻毒”,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以毒攻毒,在医学上早有应用。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以毒攻毒是我国中医的传统疗法,它是用有毒的药来医治某些“恶毒”的病。如用蛇毒配制的药剂治疗毒蛇咬伤、镇痛、医治麻风病、关节炎和癫痫症等;用蝎毒治疗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现代医生用癌症患者自身的癌细胞来治疗癌症,也已不是什么神话。   以毒攻毒,从基本原理上讲是一种相生相克现象。这种对立统一规律无处不在。因此,当我们运用以毒攻毒一招时,就应当从医学领域跳出来,站在更广泛的天地里去思考“相生相克法”的应用,以获取更多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式的发明创造成果。   例如,人们利用红蚂蚁围歼蔗螟,以虫治虫,便是农业领域内的一项发明。   原来,在甘蔗林里,活动着许多践踏甘蔗的“土匪”——蔗螟。这种害虫长得白嫩、柔软,有一对锋利的牙齿。当甘蔗长到快有一人高的时候,它们就爬到甘蔗节上咬开一个洞,钻进甘蔗茎里肆意糟蹋,使好好的甘蔗枯心、腐烂,被风一吹,大片大片地折断。   对蔗螟的危害,人们想了许多方法来对付。如喷药,人捉,都无济于事。   然而,小小的红蚂蚁却能对付凶恶的蔗螟。一发现害虫,红蚂蚁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蔗螟咬死。即使蔗螟已经钻进甘蔗茎里,红蚂蚁也会跟踪追击,把蔗螟咬死,拖出洞外,运回“家”中食用。   以虫治虫,这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人们发现英勇的红蚂蚁只喜欢在水沟池塘边的甘蔗地里生活、战斗。在其他甘蔗园里,却看不到红蚂蚁的身影,蔗螟仍可以“逍遥法外”。   如何使每块甘蔗园都布下红蚂蚁的“战场”,对蔗螟展开全面歼灭战呢?   蔗农们在生产实践中,想出了一个调遣“红蚁兵”的好办法。   每年四五月间,最怕遭水灾的红蚂蚁知道南方的雨季开始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从低温的地方向高处转移。蔗农们就趁这个机会把一只只细管子插在红蚂蚁转移的路上。管子是芦苇制的,上下两节,节中有一个小孔。逃难中的红蚂蚁一旦发现这个理想的“避难所”,就成群结队地钻进管子里,还用泥土封住上面的空洞。   几天以后,蔗农们看到管子上有用泥封口的就拢起来,收集到一块。   在干旱的季节,红蚂蚁是不想无缘无故转移的。这怎么办呢?蔗农们就用“人工降雨”的办法,逼迫它们迁徙。   他们先把一只只细管子插在蚂蚁窝的附近,傍晚时候,在蚂蚁窝附近的另一方向浇水。红蚂蚁本来忙了一天,准备安心睡觉了,完全没有料到会大难临头。它们不得不匆忙地迁移。在逃难的路上,一发现附近的细管子,就争先恐后地钻进去。   就这样,蔗农们每次能收集到几百只、几千只管子,然后,把一只只装着红蚂蚁的管子插遍甘蔗园。红蚂蚁在一个新的地方定居下来,生活、繁殖,在甘蔗茎上紧张地爬上爬下,对蔗螟展开了一场全面的歼灭战。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噪音早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害:它损伤人的听觉器官,造成“积累性”的心脏病、心血管疾病,使人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全身无力等。长期以来,人们防治噪音的方法有二:一是禁止使用发声器,如城市主要街道禁鸣汽车喇叭;二是装隔音罩、消音器等。显然,前者使用范围有限,因为它无法使所有发音设备都默不作声,后者有结构大成本高之忧虑。有没有新的降噪办法呢?有人提出了“以噪降噪”的发明新设想,并研制出一种技术装置,能发出与设备噪音强度相当、波长相等、峰谷相容但方向相反的“特制噪音”,从而势均力敌,相互“中和”抵消,使噪音污染的环境变得寂静。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许多“同根生”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相生相克”。正是这种客观规律,才使得人们能够实现以毒攻毒、以虫治虫、以噪降噪式的发明创造。   运用以毒攻毒法,首先要发现“毒物”、‘“毒事”,然后逆反思维,想想看能否用同样毒的事物去治之。在实施以毒攻毒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对根治的对象进行“毒情”分析,找出其危害性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属性,然后抓住要害提出“相生相克”的技术方案。至于能否让“罪臣”低头认罪,那得靠科学实验这个“法官”来行事了。   假如某飞机场鸟害为患,为了确保飞行安全,能否“以鸟治鸟”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