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小学一年级运算能力差怎么办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6 01:34
  • 提问者网友:呐年旧曙光
  • 2021-07-25 03:16
小学一年级运算能力差怎么办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7-25 04:05

多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7-25 07:42
多多联系,由简入难。一定多联系,做的多了运算就快了,这都是有个过程的。
  • 2楼网友:逃夭
  • 2021-07-25 06:18
运算能力差,就要大量做练习,运算是从小到大都要用的,必须下功夫大量练习,刻苦读书,希望你好好学习
  • 3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7-25 05:05
多做题
  • 4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7-25 04:51

1、关注学生的“计算现实”。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为人熟知和公认的教学原则了。若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计算教学,对全体学生的“计算现实”了然于胸必不可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状况、学习智能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孩子们对“计算”的认识并不再是一张白纸。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我们还是按部就班的从头学起,这必然会造成很多学生浪费时间。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各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如何能确切地了解孩子们的学前计算现实,为我们的一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这需要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做细致的测查:一、孩子们对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正确率、熟练程度等)。二、孩子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即算法多样化是否有事实基础。)三、孩子们有哪些习得方法的途径?  

2、关注教材的编排。  

有一位特级教师总结经验时曾这样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这足以说明研读教材的重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里的知识点,这是展开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一年级第一册的计算教学是采用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包括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的编排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如20以内进位加法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在中,都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第二册中的计算内容主要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计算的编排同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编排类似 ,教材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简化为:十几减9、十几减几两部分,并且增加了破十法,使那些基础比较薄弱,对“想加算减”不是很熟练的孩子有方法可找。  

  一年级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一、“数群训练”——为真实内化数的组成加速。  

孩子们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有一个从逐一加减过渡到按数群加减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儿童在加减运算中思维抽象性的不同水平。所谓逐一加减就是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儿童最初进行加法运算时,先把两组物体合并在一起,再从头开始逐一计数,然后说出它们一共是几个;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先把要减去的物体取走。再逐一计数剩下的物体数,来求得数。所谓按数群加减,就是指儿童对所说的数或数字已能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从而进行抽象的数群之间的加减运算。儿童学会数的组成与分解,才能逐步达到按群加减的水平。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来理解数的组成,并通过记忆将数的组成内化。但仅仅靠孩子们一两堂课的操作往往不能让所有的孩子将数的组成熟记于心,它需要更多地更真实地直观材料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感官刺激,将枯燥的组成生动而有趣地内化。让孩子进行“数群训练”该是有效内化数的组成,发展数感的可行手段。  

所谓“数群训练”,就是把简单的图形,用群的形式将它绘制成闪卡,结合认数教学和计算教学每天定时定量地以一定的游戏形式让孩子读数、说数的组成地过程。图形可以是多彩而多变的,排列可以从有序到无序,可以从一群到两群,可以从无形到有形。而训练的形式也可根据闪卡的内容进行有机地变化和丰富。如:数群训练的闪卡内容是一些排列有序的点子图,(如排列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我们开展了“你闪我说”的游戏,教师将卡片闪一下,让学生先说数,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图形?训练学生的数感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