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给小学生自编诗集写序言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0 07:04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5-09 13:55

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我们组编了一个诗集,请写一篇序言,300字左右,和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有关,小学生能看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5-09 14:33
按:今年 月,我们小组作了本诗集,本人不才,受众小组成员之托,不辞孟浪,为诗会作序。为人所迫,浅陋之处,贻笑于方家也。

欲题诗会,故友新朋。湘妃临水,楚客飘蓬,笔底龙蛇,纸上奇峰。或来燕山北,或来吴江东,大泽三山断,长川一水通。绿鬓入草阁,青衫列古风,云扬悲泪竹,日丽看江枫。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杨柳雨,芳池芰荷风。短歌声里,描平渚几行雪雁;长琴绝处,写远山一道孤鸿。揽杯煮酒,壶中天地乾坤外;扶醉沉吟,梦里声名旦暮中。诗横万里,西岭八千之路;赋洗千河,巫山十二之峰。书断秋闺,时惊塞下之鸟;词醒枕簟,遗恨翠微之蛩。铮琮汉佩,冷冷函关之月;寂寞秦筝,萧萧易水之风。沉雷旷野,声振淮浦之北;夜月平原,清辉楚云之东。阮郎观棋,枰欹清虚之石;和靖放鹤,唳扬大夫之松。弄玉箫里,三啭而成杜宇;萧史笛上,一曲乃曰乘龙。清清浩浩,人称避暑之殿;恻恻凄凄,谁歌广寒之宫?书生意气,匣鸣三尺之剑;壮士高歌,腰悬六钧之弓。休言庙堂紫衣客,且题田舍白头翁,人云九派音书绝,我道三吴语笑同。星移地北,手著百行之句;斗转天南,气吞万丈之虹。
十分忻然,有请听草之阁;不亦快哉,奉茶清韵之风。
序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5-09 17:08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 2楼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5-09 16:19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 3楼网友:孤老序
  • 2021-05-09 15:58

有很多时刻,我都觉得有必要感谢“新诗”这个冠名。白话诗,现代诗,现代汉诗,新诗,人们用这许多称谓来指陈同一种诗歌现象,并认为它们之间的每一次差别都标志着对诗的本质的回归。可以说,每一次新的命名,都提供了看待中国新诗的新的角度;并且,这些角度也确乎在某种程度上涵容了对诗的自觉。   但是在这些命名中,我还是钟爱“新诗”这个称谓。我特别看重这个命名所包含的差异性。每一种诗歌,都应该为它自身的“诗歌之新”提供充分的可能性。诗歌之新,是诗歌得以永恒的最主要的动力。诗歌中的新,可能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必须和旧相对应。在理解“诗歌之新”的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对那种把新与旧作为一种二元对立模式的观念保持高度的警惕。诗歌中的旧是绝对的,至少对诗歌写作而言是如此;这种绝对源于诗歌中的旧与诗歌规约扭结而成的一种传统的力量。当然,从阅读的角度,才智活跃而又有耐心的读者,可以把诗歌中的旧误读成一种新;在这方面,经典的例子是艾略特(T.S.Eliot)对玄学派诗人所做的解读。而诗歌之新,则是相对的;只是这种相对性并没有模糊掉它拥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新异性。诗歌中的旧(它多半以诗歌传统、诗歌规约、诗歌史惯性为其温床),必须依赖新的变革才能凸现出它的价值。诗歌之新,则可能完全不必依赖诗歌之旧而彰显它的独特的魅力;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诗歌之新来源于诗歌的可能性。换言之,在诗歌领域,新往往并不对称于旧。我认为,新诗这一文类之所以有魅力,恰恰是它包含了丰富的诗歌之新。这种诗歌之新——它自身包含的革命性、审美的疏异能力、探求的冲动、更宽广的参与世界的沟通能力,还远远没有被我们挖掘出来。这也是新诗至今还保持巨大的活力的一个重要的但却常常被忽略的原因。   从新诗的起源上看,与其说新诗是反传统的诗歌,不如说它是关于差异的诗歌。也就是说,从五四时期开始,新诗从自己的语言肌体上发掘新的冲动和努力,远远多于它对古典诗歌的反叛。从诗歌史的角度说,对传统的反叛,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姿态;新诗真正的驱动力在于它所采用的语言,以及它所展示的崭新的参与世界的文学能力。按胡适的解释,这种新的诗歌语言立足于模糊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它包含着比文言文更多的实践的可能性。是的,“可能性”,胡适早在1919年就明确而又富有远见地使用过这个词。这种诗歌的可能性,不仅涉及到语言的活力,对现代生活的适应力,精确的表达能力;也触及到了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对现代性的文化参与(如五四知识分子所设想的),对自我的发现与探索,以及一种将人的存在和新的历史意识联系起来的视野。换句话说,在五四知识分子为新诗设定的目标里,包含着这样一种想法:新诗不仅是可用于提示主体(如胡适所指认的“现代中国人”)的全新的文化标本,它也是反映生活在现代的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最切合的工具;但是,更重要的,新诗是用于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文化机遇。新诗的本质就在于它比别的现代文类向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新异的文化机遇。换句话说,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新诗,最简洁的也是最深邃的回答就是,新诗是一种机遇。这种机遇观念源于对文学的历史化。当然,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和现代性的关系既特殊又复杂,新诗的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化功能来转化的,而不是以审美功能来实现的。 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才有很大的改观。   新诗,像20世纪中国所有现代文类一样,它的文学实践深受两种文化形态激烈的冲撞的影响——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东方和西方的纠葛。这种冲撞,其本身很难用好坏来判定,但由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曲折与动荡,它对新诗的文学场域——写作过程、写作心态、发表渠道和阅读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特别是在写作心态方面。最典型的症候就是,新诗历史上,几代诗人都曾被一种写作的焦虑深深地困扰着。这种写作的焦虑,极大地磨损了新诗这一文类所包含的写作的可能性和实践的魅力。甚至可以说,80年代以来,新诗的写作,无论是它的生产机制,还是它的阅读方式,尽管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写作的焦虑一直像幽灵一样妨碍着新诗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学能力。也就是说,写作的焦虑遮蔽了人们对新诗这一文类所包含的诗歌之新的认知。   上述这些视角和线索,或许有助于我们鉴别王敖的诗歌写作所展示的意义。王敖的诗歌写作,也许在某些读者看来不够平衡,比如,认为他的想象力过于依赖对诗歌幻象的领悟;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王敖诗歌中的不平衡,恰恰是因为他的诗歌展示了当代诗人所很少具备的诗歌资质——即完全没有焦虑的写作。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假借传统而自我申明的某些诗歌原则,大多把诗歌中的平衡看成是涉及诗歌写作秘密的最基本的东西;甚至很多人误将诗人的平衡能力视为衡量诗人是否成熟的标准。这样,在以往的新诗写作中,诗歌中的平衡被过分关注;诗歌中的平衡从一种写作的自我意识蜕变一种文学忧郁症。几乎所有的诗歌中平衡衰变为过分的平衡,或是平衡的自我平庸。一旦诗歌中的平衡寄身于对诸多诗歌元素的综合把握,它就成为写作的焦虑的最显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王敖诗歌中的综合能力则表现在他对想象力的不平衡的出色而又凌厉的驾御能力上。就当代诗歌的地理特征而言,这种不平衡标示着一种新的诗学的赫然登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