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历史:了解珠还合浦的典故,合浦珍珠古代采集和现代养殖业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7 13:43
  • 提问者网友:战魂
  • 2021-04-17 01:37
历史:了解珠还合浦的典故,合浦珍珠古代采集和现代养殖业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雁书
  • 2021-04-17 02:26
珠还合浦,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出自 《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珠还合浦的典故来源: 东汉时期,合浦郡盛产珍珠闻名海外,当地老百姓以采珠为生,贪官污吏趁机盘剥,使得珠民大肆捕捞,珠蚌产量越来越低,饿死不少人。汉顺帝刘保派孟尝当合浦太守,他革除弊端,不准滥捕。不到一年,合浦又盛产珍珠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04-17 03:16
合浦珍珠的采集自汉代开始。长期来禁民私采的官采,支持和促进着采珠业的畸形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南部地瘠人贫,不种粮食,耕海采珠,以珠易米。”地属“蛮夷”的古郡合浦,是壮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沿海土地贫瘠,无有田农。在王命和生计的双重逼迫下,百姓惟以采珠为业,“年十余岁使教入水”的乌浒人、珠儿、珠户,珠民,这些采珠的专业人员,不顾安危采来的珍珠,一是作为贡赋或监采上交官府;一是以珠易米,赖以苟活。在汉代,合浦就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
劳动条件
在茫茫人海中进行淘珠作业决非易事,采珠作业艰苦和危险,古代纯为徒手作业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采珠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人在海底没有保护设备,停留的时间短了采不到珠贝,时间长了会窒息或寒栗而死。不幸遇到鲨鱼或其他海洋动物来不及逃避的话,船上人看到的是一缕缕浮上水面的鲜血,即知水下的人已葬身鱼腹。采珠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也会船毁人亡。
缺氧、寒栗、凶猛鱼类和动物的袭击,使得受伤致残者、葬身鱼腹者比比皆是。明朝廉州知府林兆珂在《采珠行》云:“哀哀呼天天不闻,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可见古代合浦珠民为采珍珠死于珠池者不可胜计,世人评之为“以人易珠”。
历史记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珠”篇中曾描述了珠民采珠的艰险:“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蜒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明史》也记载有许多珠民为完成“派珠”任务而致伤残,甚至葬身鱼腹的的事件。
明代陆楫《古今说海》有这样的记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辑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蜑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僳而死,或遇大鱼蛟龟海怪,为鬃鬣所触,往往溃腹折肢,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蜑死矣。”
在明朝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里,记述了这样的情景:采珠人以长绳缚腰,携竹篮深潜海底,拾取珠蚌置于篮中。待水下人摇动绳子,船上人便急忙收绳,将海底的人和篮子一起拖上水面。采珠时,常“大鱼蛟鳌诸海怪”,而船上人看到海水中一缕缕鲜血飘浮上来,“则知(水下人)已葬鱼腹”。即使侥幸保住性命的,也定然是肢残臂断的废人了……但有的恶官为了防止珠民“偷懒”,竟然在珠民脚上缚上大石头,不许他们随意上浮,结果“溺而死者相属也”。
在采捞珠贝的过程中,随着盈筋满箩的珍珠出于海面,珠民们由惧怕恐慌大海慢慢熟知了大海的习性,致使许多合浦人至今仍练有深潜的绝技。
珠民不仅生命受威胁,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没有地位的。南汉刘鋹时期开始,珠池成为朝廷的专利禁区,珠民成为终生不能改业的疍籍贱民。疍民成了采珠的奴隶,到清朝雍正年间,合浦珠民才获得永除疍籍的政治待遇。
由于历代王朝贪得无厌的滥采,合浦珍珠的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自明代正德间设内官坐镇廉州府监采珍珠以后,内官在沿海肆虐横行,横征暴敛,“驱无辜之民,蹈不测之渊,以求不可必得之物”(见《乞罢内臣疏》)。虽“万落千村半已残”却“后宫犹未增颜色”。清朝合浦有珠船百余艘、珠户千余人,到民国初年尚剩几十艘、数百珠人,抗日战争前仅有二三十艘的珠船,也在抗战时为日寇焚烧殆尽。
官府的暴政,大海的无情,使珠民苦不堪言。因此,合浦珍珠采集史上的每一页都充斥着采珠人的斑斑血泪。 在封建专制的残暴压迫之下,珠民开始奋起抗争。
元代,封建王朝加强对合浦珍珠控制,设立专门机构掠夺珍珠贡献朝廷。公元1317年设立合浦廉州采珠都提司,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广大珠民难以捕到珍珠,“采集千百螺,罕见其一”,由于采集珍珠产量减少,引起朝廷严重不满,频频地撤换地方官员,不断加强对珠民迫害。公元1324年,合浦珠民第一次联合起来,反对官吏的迫害进行罢采珠运动。公元近40年中,珠民反采珠斗争层出不穷。
到明代,珠民斗争风起云涌。公元1459年,朝廷令地方官吏一方面加强对珠民的掠夺,一方面对沿海珠源加强防护,设立巡哨,严防盗贼。1463年开始派员看守珠池,珠池所产珍珠专供朝廷之用。嘉靖五年冬,合浦大雪纷飞,珠池池水结冰,大批贫民被冻死,但是官吏还强迫珠民下海捕珠,冻死珠民难以数计。广大珠民反抗更加激烈,万历10年,官吏派兵杀害苏观升等128名珠民,并抛尸示众。珍珠不能给百姓带来幸福,反而造祸于民,人民群众所处境况正是:“曾驱万命沉海底,予似当年去不还”。
珠民采珠时为防大珠散失不仅有珠池太监监督,而且还有官兵看守,珠民为了生计,只好采取“吞而出”妙法。即学会“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艺文类聚》)。离开现场后从大便排出,使什么皇法天条也奈何不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