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寒食李馀赏析 急急急 !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01:28
  • 提问者网友:送舟行
  • 2021-02-09 09:38
寒食李馀赏析 急急急 !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2-09 10:38
寒食 李馀 玉轮江上雨丝丝,公子游春醉不知。 翦渡归来风正急,水溅鞍帕嫩鹅儿。网上没有这首诗的解释。我个人赏析一下:玉轮江面上丝丝细雨地飘飘然然的下着,江面被雨水溅起一层雨雾,朦朦胧胧。在江上泛舟游水赏春的公子,陶醉其中,(此处我认为是陶醉,不过也可能是喝醉)浑然不知已然下雨。船摆渡回到岸边的时候,风刮得恰是很大很急,溅起的水花打在鞍子上的嫩鹅黄色的帕巾上面。(嫩鹅儿,不知其含义。个人觉得是帕巾的材质或者颜色,这里翻译成为颜色)(翦渡,具体意思不详,我认为是把船摆渡靠岸的意思。) 这首诗是写的雨中江面赏春的景色和情调,抒发诗人喜爱春之景,留恋湖中乐的情感。 以上为本人原创,如有雷同,必是抄袭。难免有错,仅供参考。满意请点击右下角 采纳 !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2-09 11:21

李忱《瀑布联句》诗歌鉴赏

  作者: 瀑布联句

  香严閒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