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佛教中智智果位的意思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14:28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4-03 02:30
佛教中智智果位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4-03 03:56
1释义
  佛教用语 ,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2佛经
  此宗统收一切妄惑为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
  见思惑者,见即分别也,意根对于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即邪分别道理所起身见边见等。
  思即思惟,又贪染也,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即 倒想世间事物 所起贪欲嗔恚等。
  尘沙惑者,就所化众生得名。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
  菩萨之行,专为化他,必须通尘沙无量法门,应病授药,令断见思之惑,心性闇昧,于所治病能治法门尘沙无量差别,不能一一了知,障乎化导,曰尘沙惑,其体即劣慧也。
  如妙乐云: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以其不能分别药病等也。无明惑者,障中道实相理之别惑,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此三惑元为同体,约粗中细之义用,分为三种。
  不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了假谛理,起尘沙惑。
  不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故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破乎三惑,即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三观者,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
  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即并从缘生,缘生即无主,无主即空。无主而生,即是假。不出法性,并皆即中。故云一空一切空,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
  一假一切假,三观悉彰立法之功也。一中一切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一切智者,空谛智。
  道种智者,假谛智。一切种智者,中谛智。观音玄义言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
  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
  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
  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即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曰一切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道法,应病与药,教化众生,曰道种智。
  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曰一切种智。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一法身德,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
  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
  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如前所述,三谛圆融故,证一谛即证三谛,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是曰三惑顿断,曰三智一心中得。
  然观智有明昧浅深之别,故所断惑,先粗,次中,后细。
  先于信位断见思尘沙,初住以后断无明,依是六即位。六即者,智者大师依涅盘经之贫舍宝藏喻及力士额珠等,设六种阶位,示从凡夫至佛之位次。
  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
  约所显理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
  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郎,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为理即。
  谓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
  次从善知识及从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
  谓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或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如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依教修行,为观行即。
  谓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为观行即。
  此位修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观行,称五品弟子位。
  相似解发,为相似即。谓于观行即中,逾观逾明,逾止逾寂,虽未能真证其理,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是为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也。
  入此位,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德,称六根清净位。分破分见,为分证即。
  谓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无明。
  证一分中道,又名分真即,谓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此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也。
  从所显说,名为分真。
  从能显言,名为分证
  智断圆满,为究竟即。谓破第四十二元品无明,道穷妙觉,种智俱圆,是为究竟即佛,此极果妙觉佛也。

  3分类
  小乘佛教
  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
  大乘佛教
  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