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9 17:52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12-28 18:50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1)寡助之至(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故治国常富( ) (4)必先富民(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4.理解填空。(3分)【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甚了了
  • 2021-12-28 18:57
1.(1)至:极点 (2)域:限制 (3)治:安定太平的 (4)富:使…… 富裕 2. B 3.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让老百姓富裕,然后再进一步治理国家。4.以民为本,一个从施仁政的角度,一个从富民的角度【解析】1.试题分析:注意本题中有字词的活用,“域”本是名词,此句中用作动词,意为“限制”,“富”本为形容词,句中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富裕”。考点:文言字词解释点评:本题不难,所学名篇,学生熟悉。解释古文中字词,不能只盯字词的本义,必须依照句子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本题中的“域”,就是如此。2.试题分析:A项中“池”一为“城池”一为“池塘”,C项中“之”一为代词一为主谓之间不译,D项中“则”一为“就”一为“那么”,B项中“道”皆是“道义”的意思。考点:文言一词多义了解点评:本题不难,大多是学生学过而熟悉的内容。一词多义,是古文中最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古文中有些字词含义没有变化,依然沿用至今。3.试题分析:第一句,把“天时”“地利”“人和”解释准确,天时:时令;地利:地理环境;人和:上下团结(人的因素)。第二句,“是以”:因此;“善:精通;“为国”:治理国家;“者”,指治国之人;“必”:一定;“富民”:使百姓富裕;“然后”:这样然后,“治之”:管理国家。考点:文言翻译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句子,先根据文章内容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清楚,最后疏通句子。4.试题分析:甲文强调治国要重视“人和”,乙文强调治国先“富民”,都是以民为本的思想。甲文从治国的人性化来说,即“仁政”,乙文从百姓的安居乐业的角度来说。考点:文意理解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难以区分两文论述角度的不同。理解古文中的含义,首先要把古文文字疏通,了解内容,然后再抓住关键的句子去理解分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12-28 19:31
哦,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