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对它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1 20:00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04-21 09:4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对它的理解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04-21 11:12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并非一生安乐就是好!懂了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4-21 15:40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相反,若一个人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安乐",那么如果他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就会堕落而"死".
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差环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堕落,只会更差.而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况,更加发奋,就会更有成就,他的立足点会更高.
- 2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4-21 15:24
处于忧患中,并不一定能获得生存,而处于安乐之中,也并不一定会被灭亡。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各种情绪都会影响到人体的身心健康,忧心也就不言而喻了。一般来说,一个得了恶性疾病的人最忌的就是总是有不好的心情。有一位得了绝症的病人,看透了人生,决定开开心心地度过以后的日子,他没有忧伤,没有悲哀,而是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奇迹变发生了——病情在好转。试想,如果病人此时此刻还处在忧患之中的话,他能够如此幸运吗?从医学上来说,人是要避免忧患的,安乐是个好的生活状态。
但是,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牧羊人发现羊少了几只,原来有狼吃羊,牧羊人将狼杀死,而羊因没了天敌,开始安乐,一个个连跑都跑不动,牧羊人又牵来了几只狼,羊群才开始强壮起来。还有人做过实验,相同的羊,处于忧患之中的就是比安乐的强壮。因此,在自然界中,有时我们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而,如若一个人处于忧患之中,他却没有奋斗的勇气,没有奋斗的目的,那么,不就是“死于忧患”了吗?倘若一个人处于安乐之中,他能够以正确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事物,那不就是“生于安乐”了吗?
所谓忧患、安乐需有一个度,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这个标准,自身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没有什么“绝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然这些道理在他们身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 3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4-21 15:08
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 4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4-21 13:41
1)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5楼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4-21 12:37
人要有所作为是要经历艰难困苦的 是没有安闲平顺的道路可走的 要正视矛盾 经受折磨 奋勇前进 不在任何困难和失败下低头 经得起考验 才能锻炼出担当大任的力量和本领 而客观环境对自己的矛盾正是培养锻炼自己的 苟且偷安就是自取灭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