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大师陈寅恪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1 22:55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12-31 09: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 ― 17题。(15分) 寂寞大师陈寅恪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最后一句“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暗扣题目中的“寂寞的大师”,发人深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晚年生活的怅惘之情。B.陈寅恪失明前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失明后却“永远睁大眼睛讲课,目光如炬”,读到这样的内容令人鼻酸不已。C.《柳如是别传》“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涉及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因而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学养和志趣。D.国学大师陈寅恪弥留之际“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表达的是他的释然还是执着,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16.陈寅恪在那个年代曾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句话透露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17.有人说“中国的一流文史学者(如王国维、钱钟书)走的始终是一条寂寞、坎坷的路”,陈寅恪也是这样的吗?请具体说说理由。(6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12-31 09:51
15.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未必浓缩“学养和志趣”,应有“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16.坚持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执着追求真理、真理至上等亦可)(3分);自信(相信自己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的观点,亦可)(3分)17.也是这样的。不愿担任行政职务、不与当时的政治合拍(寂寞),3分;过早的失明,成为“拔白旗”对象,优秀著作不能出版(坎坷)(3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12-31 11:01
谢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