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五经一论是什么?
答案:4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03:38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02-20 11:36
净土宗的五经一论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02-20 13:01
净土五经分别指《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
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扩展资料
佛教传入中国后,净土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从最初的三经一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净土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土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归。
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
1、佛说无量寿经
介绍了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修行,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建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只要俱足信愿行,仰承佛力,决定往生。被誉为净土第一经。
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净业行人成就之资粮。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
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十六妙观: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观,上三品观,中三品观,下三品观。
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上善人聚会之美妙庄严的佛土,佛慈悲为普度众生故,以佛愿力特开带业往生的该法门,业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恶忏悔之人,只要信愿行俱足亦可仰承佛力往生。
但业力凡夫业障恶习深重,往生后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莲花苞心(或边地疑城,里面依然美妙快乐胜三禅天只是暂不能外出)里铲除业障习气,熏修梵音佛法,增养菩提,然后再花开见佛。按照众生因行优劣而分三辈九品。
最上品之人往生后即刻花开见佛,而最下品之人则须住莲花苞心忏罪熏修多劫方花开见佛。吾辈宜依佛教导,努力信愿念佛,发大乘菩提心,持五戒十善等三福,提升往生品位。
3、佛说阿弥陀经
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求生、执持佛名。
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不论是现生得"一心不乱"的上根之人(是人但念阿弥陀,既是无上深妙禅,依祖师指,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或临终方闻佛名而生大忏悔、深信切愿者猛利念佛十声乃至一声,皆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本经被大乘诸宗奉为晚课内容。
4、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念佛法门的心法上,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楞严经,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做出了最妙开示,经中大势至菩萨指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5、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被推为大乘诸经之首。行愿品为华严最后一品。
讲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
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
净业行人,作为发菩提心之大乘行者,能随份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积累资粮,提升往生品位。
6、往生论
古印度的天亲菩萨(又称世亲菩萨),佛涅槃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他和兄长无着菩萨,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师。天亲菩萨作的《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等,是印度唯识宗的经典代表著作。三弟“狮子觉”也在有部出家,亦证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早年亦在有部出家,遍通十八部意,作《阿毗达摩俱舍论》,成一代著名小乘论师,且曾诽谤大乘。后在兄长无着菩萨的点化下,幡然醒悟,欲以割舌忏悔。
无着菩萨说:诽谤之罪,纵割千舌不能灭,不如以此诽谤大乘之舌,弘扬大乘。天亲菩萨遂深入大乘佛法,彻悟妙谛,广造大乘经论五百部,成一代大乘论师。在其主着《摄大乘论释》结尾,有如下语句:“我说句义所生善,因此愿悉见弥陀,由得净眼成正觉。”
如是可察天亲菩萨最后之皈命,乃在西方净土。《往生论》即是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在该论中,天亲菩萨对于净土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宗
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扩展资料
佛教传入中国后,净土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从最初的三经一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净土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土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归。
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
1、佛说无量寿经
介绍了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修行,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建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只要俱足信愿行,仰承佛力,决定往生。被誉为净土第一经。
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净业行人成就之资粮。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
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十六妙观: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观,上三品观,中三品观,下三品观。
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上善人聚会之美妙庄严的佛土,佛慈悲为普度众生故,以佛愿力特开带业往生的该法门,业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恶忏悔之人,只要信愿行俱足亦可仰承佛力往生。
但业力凡夫业障恶习深重,往生后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莲花苞心(或边地疑城,里面依然美妙快乐胜三禅天只是暂不能外出)里铲除业障习气,熏修梵音佛法,增养菩提,然后再花开见佛。按照众生因行优劣而分三辈九品。
最上品之人往生后即刻花开见佛,而最下品之人则须住莲花苞心忏罪熏修多劫方花开见佛。吾辈宜依佛教导,努力信愿念佛,发大乘菩提心,持五戒十善等三福,提升往生品位。
3、佛说阿弥陀经
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求生、执持佛名。
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不论是现生得"一心不乱"的上根之人(是人但念阿弥陀,既是无上深妙禅,依祖师指,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或临终方闻佛名而生大忏悔、深信切愿者猛利念佛十声乃至一声,皆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本经被大乘诸宗奉为晚课内容。
4、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念佛法门的心法上,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楞严经,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做出了最妙开示,经中大势至菩萨指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5、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被推为大乘诸经之首。行愿品为华严最后一品。
讲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
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
净业行人,作为发菩提心之大乘行者,能随份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积累资粮,提升往生品位。
6、往生论
古印度的天亲菩萨(又称世亲菩萨),佛涅槃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他和兄长无着菩萨,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师。天亲菩萨作的《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等,是印度唯识宗的经典代表著作。三弟“狮子觉”也在有部出家,亦证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早年亦在有部出家,遍通十八部意,作《阿毗达摩俱舍论》,成一代著名小乘论师,且曾诽谤大乘。后在兄长无着菩萨的点化下,幡然醒悟,欲以割舌忏悔。
无着菩萨说:诽谤之罪,纵割千舌不能灭,不如以此诽谤大乘之舌,弘扬大乘。天亲菩萨遂深入大乘佛法,彻悟妙谛,广造大乘经论五百部,成一代大乘论师。在其主着《摄大乘论释》结尾,有如下语句:“我说句义所生善,因此愿悉见弥陀,由得净眼成正觉。”
如是可察天亲菩萨最后之皈命,乃在西方净土。《往生论》即是天亲菩萨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在该论中,天亲菩萨对于净土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净土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2-20 17:26
净土五经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五经编法之缘起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即更详细更深入地为我们解释。《阿弥陀经》的经文不长,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赞叹,《无量寿经》也是讲十方佛赞叹)。因此,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求生净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恳切地劝导我们!这是净宗三经。如果在一般经里附带介绍净土的,在《大藏经》里至少有一百多种。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即《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称为'净土四经'。他这个做法非常正确,因为《无量寿经》一展开,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才晓得净土法门与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善上人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乾隆年间五经的叙说 乾隆年间,彭绍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内容多少不同而已,《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所以,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很圆满,也很有必要。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了'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二百四十四个字,这一章经文是净土宗的心经,功德之殊胜决不在《般若心经》之下。《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经、精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五经一论的精华,不要看它字少,境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它可以说是一大藏教的心经。《往生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此地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经典了。 无量寿经 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古今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他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我们采取,我们可以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具体内容是: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重点有三:第一重点,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第二重点,十六妙观: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第三重点,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该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该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方闻而只称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连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也奉为日课。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第四经,其他大乘经,附带说净土的,不胜枚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果然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经之后。如果我们对这几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不是其它四部经所能比的,这是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超过了禅宗,超过了密宗,超过了一切法门,真实的超越了。 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取自华严经,导归极乐,乃一切佛法之最终归宿,故殿后为第五经。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于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地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部经加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五经,很有道理。 关于净土五经的编法提出者印光法师 有人认为,印光老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所以他把原来的净土三经加上《楞严经》、《华严经》中的两个章节,变成净土五经。 附:印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重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 2楼网友:逐風
- 2021-02-20 15:56
净土五经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一、五经编法之缘起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即更详细更深入地为我们解释。《阿弥陀经》的经文不长,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赞叹,《无量寿经》也是讲十方佛赞叹)。因此,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求生净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恳切地劝导我们!这是净宗三经。如果在一般经里附带介绍净土的,在《大藏经》里至少有一百多种。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即《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称为'净土四经'。他这个做法非常正确,因为《无量寿经》一展开,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才晓得净土法门与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善上人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二、乾隆年间五经的叙说 乾隆年间,彭绍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内容多少不同而已,《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所以,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很圆满,也很有必要。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了'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往生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此地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经典了。
三、无量寿经 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诸位读《无量寿经》就能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建成之后,这四十八愿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古今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或者是论述、讲解,凡是与四十八愿有抵触的,我们一概不取,依法不依人,四十八愿是根本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凡是与他的根本法相抵触的,一律无效,我们不必采取它;凡是与四十八愿相应的,我们采取,我们可以信得过。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具体内容是: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四、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重点有三:第一重点,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第二重点,十六妙观: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
第三重点,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该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该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 3楼网友:等灯
- 2021-02-20 14:30
1:《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3:《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4:《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简称《往生论》。以上为“净土三经一论”。5:《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清咸丰年间魏源(魏默深)居士追加。6:《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清末民初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追加。印光大师于1933年将上述经典勘定为《净土五经一论》,作为净土宗的根本依据经典。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