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古代质子自称是什么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11:23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3-10 07:07
古代质子自称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3-10 08:03
问题一:关于古代质子的意思 1,敌国人一般称呼质子为 公子 XXX公子。XX 公子 。
2,质子如见敌国老大,得称呼天子,大王一类的。其它的有爵位的称呼爵位,有官职人的称呼官职,啥都没有的互称公子。
3,质子国家完蛋了,质子基本也就完蛋了,也可以说,起战事的时候,质子以经就差不多完蛋了。质子质子,说白了就是人质。都打起来了,要质干啥?浪费粮食~当然一些质子个人魅力过于强大,也可侥幸活下来,但总体上来说就算活下来,还不如死了算了,国都亡了,活着也就是徒增羞辱罢了。
4,质子来的时候当然可以带随从了,质子虽然是人质,但也算是公款出国,总得有人伺候。质子类似于一种带薪的国外旅行,出入有专车,起居有服侍,穿着有华服,每天起来,到外国的大街上转转,看看风土人情,吃吃风味小吃,还可以瞄瞄外国美女,生活看起来非常滋润。
5,对于岁数没有一定的要求吧,看得是质子的份量!太重要的不能给,不太重要的也不行。世子居多!当然也有太子做质子的。燕太子丹就是这个例子!刺秦王就是这哥们指使的!问题二:质子在古代里是什么意思 质子就是各国君王的亲属,为了与川他国家稳定关系,加强合作,缔结条约,作为人质在其他国家,比较有名的及时秦始皇他爸赢异人,燕子丹问题三:质子是什么身份,质子是什么意思 质子,即做人质的儿子。
皇帝、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国外,主要是敌对国家,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
质子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一般多见于小国表示对大国的臣服,从此外交上处处受制于敌国。
所谓质子制度,在上古时代是没有的。春秋初年,郑伯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权于虢公,郑伯怨王,因此周郑交质,质子之事,大概由此发端。终春秋242年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并且都在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所以马非百先生说:“盖在霸主盛世,王纲虽解,信义尤存,霸者以信义相号召,故不以威力胁人。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说文解字》曰:“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有时也泛指用作抵押的物品。这里的“质”指的是用来互相取信的人质。春秋以来特别到了风云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质子”事件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这一时期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考察质国与入质国不难发现秦与各国交质尤多,这就有点像今天的留学生留学美国,虽然古今目标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去那里留学是许多人的梦想。问题四:古语里质子是什么意思? 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秦始皇的父亲,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
秦始皇,名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异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而始皇帝赵政就是在父亲做质子这段期间出生在赵国的,出生后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   而燕国的太子丹则是因为在战国末期,燕国为了讨好秦国,而将太子丹送往秦国当质子。但太子丹不满在秦国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国家。后在秦国攻打燕国之时,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不久,即被燕王杀害。
《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   《魏书·蛮传》:“ 泰常八年, 蛮王梅安率渠帅数千朝京师,求留质子以表忠款。”   宋 王谠 阀唐语林·政事下》:“ 大中初, 云南朝贡,及西川质子,人数渐多。”   清 吴殳 《秦》诗:“质子妖姬货可居,六王未毕已邱墟。”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说者曰:吾岂徒乞盟,将假贷於彼,而要之相率以衞我,则是以彼之金币为质子也。”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4430.htm问题五:古代质子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质子指的是在别国作为人质的王子或者皇子。问题六:古代质子是什么性质?为什么会有质子的存在? 一般都是比较弱小的哪个国家送个不受宠的皇子或公主过去,即使以后想要攻打哪个国家,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拿那个皇子或公主来要挟。有的也有可能会双方都交换,不过那要是在双方兵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问题七:古代一朝廷的皇子到另一国当质子的由来 《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也就是用东西来担保。后来引申为以财物抵押或留人质担保。
在远古时期,人们思想单纯,誓言在人们立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后来,背誓违约的情况越来越多,国家之间不得不用人质来确保约定的履行。把国家的重要人员甚至首领之子作为人质的行为由来已久,已经很难考证。
在中国正史中,最早可查的王子做人质的记录在《左传?隐公三年》:「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郑庄公在周平王那里做卿士,管理东周政事,这时的周王朝刚刚迁都,实力下降。郑庄公还拿着天子令箭谋取自己的私利。引起周平王不满。周平王准备用虢公来分郑庄公的权,却消息走漏,导致郑庄公不满。为了平息臣下郑庄公的不满。周平王竟用自己的儿子王子狐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作交换,互换人质。这样一来,周王朝就自降身份,落了个和诸侯国平起平坐。周天子再次大跌颜面。问题八:古代帝王或是其他人是如何称呼别国送来的质子的??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别国送来当人质的王室成员(没有爵位),一般称为公子,(在名前加公子称谓,例如,齐桓公即位前称为公子小白,流亡时期的晋文公称为公子重耳)。
如有爵位,则呼称爵位。汉唐时期,西域各国往往也遣送王室成员作为人质来到中原,以表示依附,一般有爵位,大多是王子,太子,有特有的的称谓。
总之,别国的人质,肯定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会有尊称,肯定不会直呼其名,也不会单单的叫“质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