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祥地?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4 01:25
- 提问者网友:凉末
- 2021-10-13 05:58
为什么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祥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醉吻情书
- 2021-10-13 06:52
上海被迫开埠后,那些先期到达上海的英、美、法侨民,为了自娱生活,便开始组成业余演剧团,自编自演了许多剧目,如《梁上君子》、《势均力敌》等,这对看惯传统戏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新鲜事。尤其是演员的化装,逼真的场景,华丽的灯光等,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剧中人物的情感,语言和意识形态等和上海人的感情距离相差太远,但为以后的戏曲改良成为海派戏曲提供了一个模仿的样板。大约又过了十几年,这些侨民将分散的业余剧团合并起来,同时又吸收了一部分新成员,成立了上海历史上非常有名的“A、D、C剧团”,直译为“上海业余戏剧俱乐部”。1866年,上海出现了一座木结构的大戏院,称兰心大戏院,“A、D、C剧团”就在该戏院演出,他们一演就是几十年,在洋人中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上海最早出现戏剧团的形式是在洋人创办的学校中,那时,教会学校每年定期召开多次“家长会”,又俗称“恳亲会”。会上学校要安排学生表演一些小节目,其内容有《圣经》里面的故事,莎士比亚的作品等。后来,学生演戏的风气慢慢传到了中国办的学校中,又从学校推向社会,剧种也由话剧发展到各种新剧。随着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上海的各种剧团越办越多。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反映时代气息的新剧,如《共和万岁》、《革命家庭》和《秋瑾》等,都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人们将有新意的剧目都称为“文明戏”了。为什么近代上海成为全国“南腔北调的熔炉和大舞台,以上海自宋、元以来,虽属江南吴越文化圈的东缘,但那时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人际关系也隶属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明朝以后,上海的经济得到了一些发展,就其关系而言,也仍属家族关系,角色没多大变化。到了清康熙年间,上海的经济稍微富庶,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局面。随着上海的开埠和经济的发展,虽说上海是一个近代的年轻城市,各种戏曲剧目并不多,但各地戏曲的故乡却纷纷瞄准上海,昆、京、越、沪、淮、甬、锡和评弹、独角戏等不久便在上海安营扎寨,评、川、豫和湖南花鼓戏、黄梅戏等也常来上海做客,其中相当一部分戏曲经过完善、改革和吸收外来文化,逐渐形成适应五方杂处的大众文化,并创造性地演变成上海的特色文化——“海派文化”,从而反过来又推动和影响全国的戏曲发展,使上海成为全国“南腔北调的熔炉和大舞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