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界限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5-06 00:10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5-06 01:09
你提出的这两个概念很新鲜,鄙人浅陋,是第一次看到。一般来说,常见的概念是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两种。至于直观和革命两个词汇,区区认为实在两者实在不具备同等哲学地位,并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要改成比较地道的哲学逻辑,我认为,应该是“静止的被动的反映论”和“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如果是这样,两者的基本界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是否承认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地位。承认主体的主动地位的,就是能动的反映论,相反,否认主体的主动地位,仅仅把主体的认识当做对客体原状的镜子式描述,则是被动的反映论;其二是,是否承认人类的认识结果是参与了主体意志的结果,事实上,这一点是与第一点的一体两面,——能动的反映,结果必然是革命性的反映结果,而被动的反映,自然就是静止的反映结果。
当然,我的这些看法是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来思考的,事实上楼上各位也是走的这个路子,理解的角度当然是一致的。不过,我个人觉得,照本宣科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只有简化从本质上来解释两者,希望对阁下有所帮助吧!
- 1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5-06 02:44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他们都坚持反映论,区别在于前者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后者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两种反映论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以下两点: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主体看作脱离实践和社会的人,把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作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没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式的反映。镜子对于对象既不会选择也不会创造,因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与此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样对认识主客体及其关系都有了新的看法。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这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就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了。因为当人抱着改造对象的态度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认识对象时就必然出现这些情况:1.认识具有了选择性。因为改造对象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只注意认识和能满足需要相关的对象,这就出现选择。2.认识能深入到事物的本 质,因为实践(包括实验)在高等事物中能把事物的本质暴露出来。3.认识具有创造性。因为实践要求知道事物的未来和理想状态,这就需要主体创造。选择性、揭示本质、创造性都是认识中能动性的表现。另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必然要把价值和认识结合起来,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因为“改造”对象就包含着要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理想在内。这就是“革命的反映论”中“革命”的含义。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价值和认识相结合,美和真相结合的认识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在辩证法看来,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矛盾的过程。由于矛盾观念引入认识过程,所以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样人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了。由于过程思想的引入,认识成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能展示于这个无限的过程中。这样就回应了不可知论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所以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样反映就成为摹写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反映,成为价值和认识相结合的反映,总之成为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相结合的认识论。
- 2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5-06 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