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道家的道是什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02:40
  • 提问者网友:人傍凄凉立暮秋
  • 2021-12-24 21:32
道家的道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12-24 21:50
问题一:道家所谓的道指的是什么?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钉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问题二:道家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她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它本无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为TT,即不是TT,名为YY,即不是YY,名为道,即不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要有道必然要有另一个产生任何一个道的根源此即为一切道的根源简称宇宙根源、而万物之道即为常道之“道”,产生宇宙一切道的根源即为“非常道”,此为表达而用的字之名,有常名即为“道”这字、无名即为“非常道”之无表达之字而无正常名。
道:分道之本,道之末(左右之道),后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先天道亦有后天道,而道之末即为“道”自已的变化和接触改变的运化,先天之道表现为:无中生有,有中改而变、变可异亦可无,道之本和后天道同时含左右之道合而为一,道之末的变数无穷无尽。道:无所不包、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变则正之、过而变之亦可过而不变,意思就是道在世界里是无尽的,另一个意思是道可因选取对象的不同和背景的不同而改变道的性质和所属范围。无“道”自已的变化和接触改变的运化之道即为该范围内的道,道的基本组成,分道之本和后天道、抽象的分为后天道、道之末和道之本。原来的道之本和后天道组成的道有所变后则为新环境的新道,新道亦分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而原道则变为道之本、新道变为后天道,如是渐进循环。道若不变即“道”没有自已的变化和接触改变的运化则为一个道、道若有任何变则此“道”变为道之本而此“变”则为道之末,道之末根据先天之道决定后天道,所以此“道”有变则先出道之末而现道之本再定后天道,后天道是道之本的表现,先天之道是后天之道的必需和根源。若能把先天道与后天道运化以至身与环境运化同一、名为得道,若能把先天之道与后天之道运化出来则为得道之一、因道之末变数在不同道中的特异性所以为“之一”。
一切道的根源和道的基本组成来看,根源产生第一个道之末、而后现先天道、第三个定后天道,另一方面拓展到道的变化情况来说、“道”产生第一个左右之道,而第二个定”新道“即新的道之本和后天道,而新道继续遇到”变化“变成又一个道,如此模式循环,这便是全部道的变化的总体概括。这两方面的综合变化即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当然老子此话是建立在以“1”为基本单位,道为根本、一为变化的基础、二为基础变化、三为全部的总体变化。
若人真要明道,先离道名,既离道名,唯有体会,既有体会,体道同一,体会已过,道之背景若有变,则体会不存,体道已同,已无同与不同,无彼无此,无我亦无道,身体自己已如此,名为得道。实得所体会而可思所变。
道之本(先天道)
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无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
以此,故道经佛经,皆千说万说,无为、无住、无相、无体、无有、无无等等。只是让学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变道的运化。见如......余下全文>>问题三:道家的主张是什么? 道家及其主张
1.道家简介
道家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宇宙的根本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更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哲学是一种乱世时期的哲学,战国时代特有的针对乱世而发并能在乱世中行之有效的学说。是百家中唯一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庄子的代表作《庄子》。
2.老子的思想
(1)无名之道:(道的基本特征)
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
(2)反者道之动
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
(3)无为而治
必要--过度,自然--人为(对立统一)
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明灯注】葛洪自号抱朴子,乃源于此)
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老子反对周公造作的礼乐典章制度。
3.庄子的思想
(1)万物一齐
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是非--是非之争是无谓的争论,因为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
(2)安之若命
用完全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师法自然的方式认知世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
(四) 其他八家的思想主张
1.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
十大主张: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尊天、明鬼与兼爱。(【明灯注】记忆方法:二尚又二节,三非尊明兼)
墨家与儒家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后期)注重研究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提出名、辞与说的思维的三种形式。对几何和物理也有研究。
墨家自产生起就与儒家唱反调,其十大主张有六个与儒家不同,“兼爱”是墨子学说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表不分远近亲疏地爱,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非乐即反对礼乐、节制欲望,非命即不屈服命运,尚同即主张思想统一,尚贤即惟才是举,节用和节葬,即提倡节俭、节约,尊天与明鬼,则肯定天意和鬼神的存在。
【明灯注】《要略》中还基于意识形态传统,谈到了东汉的王充及其《论衡》(P74),其实是障眼法,王充是无神论者不错,但王充也是历史上最坚定的宿命论者,他信命而不信神,与墨子正好相反,难道王充也算唯物主义者吗?
2.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战争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知人知天。
战术:“奇”是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胜仗。
【明灯注】孙膑容易与孙武相混,《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不妨可以记为:孙膑是孙子的孙子。
3.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诸子百家中最晚的派别,形成中央集权专制理论。《韩非子》总结慎到、申不害、商鞅三大派的观点,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势是指君主的权势地位,术指君主心中的权术。
4.名家 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
【明灯注】惠施,原笔记误作惠师,是庄子的朋友,好辩论,与庄子有著名的“濠梁之辩”,令后人叹为观止。
5.阴阳家 邹衍 《周易》(后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
在“术学”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
6.纵横家 苏秦、张仪
以连横、合纵政策分别策划统一中国,“衡则秦帝,纵则楚王”
7.农家 许行
研究农业政策,生产技术
8.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
【明灯注】吕是秦始皇的“亚父”和宰相,《吕氏春秋》是他的一堆门客写的,所以称为杂家,成语“一字千金”即出于此。...余下全文>>问题四:道家讲究的是什么?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真正的道家早已落寞千年,寥寥无几。相反,存在大量阴阳五行学说,不可解释的东西。也是一种怪象,这种稀奇古怪的文章居然也被保留二千年不绝。肯定也是有历史缘由的,虽然道教是无生命的宗教。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问题五: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道家和道教没啥关系。但是道教和道家的关系是有的。
早期道教的教义与道家理念是有很大相同的,但是随着道教的发展,其教义和道家的理念大不相同甚至背向而驰。有点像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得来说,道教是冠名的道家,以道家为噱头制造市场。为了吸引信徒,更是放出长生不老这种幺蛾子。问题六:道教中的道号和道名有什么区别 道名是道教徒入教后,依字派起的名字,与佛教的法名类似。主要指皈依道教者所特取的名字。与道号不同,通常道名有二个字,并且所属宗派的字辈命名。
在道教内部,“道名”不能随便称呼,只有道士的师傅或长辈可以称呼,外人只能称呼“道号”。道名的命名有严格字辈限制,如道教正一派的道士要严格依照“三山滴血字辈”命名,其字辈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兴愈振,福海涌洪波。”全真派丘处机的龙门派再传弟子们也有规定的字辈,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惟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亲。”问题七:道教有什么道经? 《周易参同契》、《太平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周易》、 《庄子》、 《黄帝阴符经》《正一经》《太平经》《太清经》《三皇经》问题八:佛家所说的“禅”和道家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禅和道所说的就是生活,他们讲的是一个道理。佛参禅就是去感悟生活,体会生命,道家的悟道也是同样的意思。就像没给国家的语言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撞了怀
  • 2021-12-24 23:03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