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一篇800字的文艺稿,一定要自己写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3 07:32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4-13 01:18
求求一篇800字的文艺稿,一定要自己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4-13 02:22
前几天编辑杂志时,从桌上厚厚的一堆稿件中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即将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技校生的心语:“我只是一个中技生,一没文凭,二没工作经验,谁会用我们………往日的美好设想,变成了对现实的无奈,变成了每日的哀叹。我在大街上游荡,感觉像被社会抛弃的人……”
看罢,心中异常沉重。诚然,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甚至是很大的。当心中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同现实的无情与残酷发生猛烈的撞击时,身心就变得那般无力、那般无奈、那般脆弱、那般不堪一击。昔日的理想如同昨日黄花,往日的激情恍若消逝流水,一去不返了。于是,就逐渐颓唐、悲观、怨天尤人,抑或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再或是被生活与岁月磨得无棱无角,看惯了平庸,习惯了世俗。总之,那曾经拥有的热情与梦想、昂扬与纯真都变得无影无踪;再没有了对生活的激情,人就在这在已经逝去和即将逝去的日子里迷失了自己的希望和方向。我想,这样的人,即便是作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平常人,他也只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美好的生活需要有追求来支撑,真正的人生需要有激情来作伴。
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曾几何时,我也觉得迷惘,也觉得无助。面对时光的飞逝,面对世事的纷芸,面对壮志的难酬,思绪万千,“实迷涂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问天地之苍茫
,叹人世之多变。然而,人生亦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人活着累一点、苦一点并不是问题,但一个人活着没有劲就大大的有问题了。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尝试过方知个中的酸甜苦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也许我们应当感激上苍给我们的种种不平,种种磨练。它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清醒、更加坚韧。对我们来说,一时的不平与压抑又算得了什么?没有文凭就努力去拿,没有经验就努力去学,只要你心中还有梦,只要你还有对生活的激情。
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浪前却步;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
既然不相信宿命的发生,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宿命;既然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就要敢于把命运发来的险球给它扣将回去;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就要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惊心动魄之中。
把不满表达成上进,把委屈升华为不屈,把失意改写成冷峻。从一时的压抑中酝酿出一生的执着,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生的激情。
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人生,要有激情常相伴。
《书房花木深》冯骥才
一天,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一些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拣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因此,我没在这房子里写过一行字,仍然在原先那间胡乱堆满图书的书房伏案而作。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
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说:“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这是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生活的人!
看罢,心中异常沉重。诚然,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甚至是很大的。当心中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同现实的无情与残酷发生猛烈的撞击时,身心就变得那般无力、那般无奈、那般脆弱、那般不堪一击。昔日的理想如同昨日黄花,往日的激情恍若消逝流水,一去不返了。于是,就逐渐颓唐、悲观、怨天尤人,抑或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再或是被生活与岁月磨得无棱无角,看惯了平庸,习惯了世俗。总之,那曾经拥有的热情与梦想、昂扬与纯真都变得无影无踪;再没有了对生活的激情,人就在这在已经逝去和即将逝去的日子里迷失了自己的希望和方向。我想,这样的人,即便是作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平常人,他也只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美好的生活需要有追求来支撑,真正的人生需要有激情来作伴。
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曾几何时,我也觉得迷惘,也觉得无助。面对时光的飞逝,面对世事的纷芸,面对壮志的难酬,思绪万千,“实迷涂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问天地之苍茫
,叹人世之多变。然而,人生亦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人活着累一点、苦一点并不是问题,但一个人活着没有劲就大大的有问题了。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尝试过方知个中的酸甜苦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也许我们应当感激上苍给我们的种种不平,种种磨练。它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清醒、更加坚韧。对我们来说,一时的不平与压抑又算得了什么?没有文凭就努力去拿,没有经验就努力去学,只要你心中还有梦,只要你还有对生活的激情。
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浪前却步;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
既然不相信宿命的发生,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宿命;既然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就要敢于把命运发来的险球给它扣将回去;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就要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惊心动魄之中。
把不满表达成上进,把委屈升华为不屈,把失意改写成冷峻。从一时的压抑中酝酿出一生的执着,从一时的失意中迸发出一生的激情。
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人生,要有激情常相伴。
《书房花木深》冯骥才
一天,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一些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拣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因此,我没在这房子里写过一行字,仍然在原先那间胡乱堆满图书的书房伏案而作。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
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说:“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这是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生活的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