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孩子五年级,英语每次三四十分,明年小升初,家长该怎么做把英语成绩提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详细回答。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08:40
  • 提问者网友:欲望失宠
  • 2021-02-09 18:41
报过班成绩还那样这学期就没报了,暑期考虑给孩子报英语班,听说有加强班什么班的,请问报什么班好?还有,现在开始家长在家要怎么做?

要买什么资料吗?孩子作业多,时间上怎么安排?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woshuo
  • 2021-02-09 19:57
学英语到底有没有捷径?
学英语,有没有捷径?
  当然有!那就是多用耳朵!孩子在家里有时间的时候,第一不要让他过多地去背单词,第二不要让他过多地去做学校作业以外的抄抄写写,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让他多听多看影音资料。
  现在的孩子,一般到了三四年级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倾向。有些孩子越学越轻松,而有些孩子则越学越吃力。造成分化的原因通常不是因为语言天赋或是任何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对耳朵使用了多少,这决定了英语掌握程度的高低。
  其实,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原本就是以声音作为最本质最直接的表现形态。
  文字是语言的一种间接承载形态,它仅仅对声音中所包含的交流信息进行了十分有限的拷贝或转载。在我们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当中,基本上是以文字形态为主,听力训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这种本末倒置的倾向使得我们把一种原本十分简单的沟通技巧变成了一项繁重浩大的学习工程。
  “听”并不仅仅意味着进行听力训练。事实上,只有在“听”当中才能实现对语言真正意义的理解,也只有在“听”懂之后的自然记忆,才是正确完整的记忆,并且这种记忆方式是永不磨损型的。
  语言作为一个有机知识体系,是通过声音形态组织起来的,只有通过耳朵去听,才能够迅速进入语言的核心,把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信息串接起来。任何知识体系,只要能够在头脑里形成框架,穿成串儿,那么在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岂止事半功倍!
  语言是靠耳朵来理解的。通过反复不断地去听那些老师讲解过的影音资料,让听觉感官对它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烂熟,让每一个音符都植入大脑皮层深处,与情感交汇融合,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自然记忆。只有这样,相关知识才算是真正学到了手。一篇英语课文或对话材料,如果单纯依靠老师在课上逐字逐句讲解以及进行语法剖析,对于真正意义的理解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听过足够多遍,原汁原味的声音没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痕,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实质性收获。所以,无论是单词,还是课文,死记硬背都意味着对真实语言的歪曲或再造,记下的一切因为脱离了原音形态而显得不伦不类,难成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微博]老是抱怨孩子记忆力差的主要原因。
  总之,语言是靠“听”来理解的,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有效吸收。如果学过的东西都能够有效吸收了,那么作为一个沟通技巧,英语这门学问学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我们常常惊讶于婴儿的语言学习能力,仔细分析一下,在他们开口咿呀学语之前,对耳朵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他们首先是听懂了,然后才开始学说学写。
  瞧!只要先听懂了,先通过听力感官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语言架构,一门语言学起来就会显得非常容易。
孩子拥有英文优势,要具备“3S 条件”:strong(强有力)、scalable(拓展性)、sustainable(可持续)。
  第一个“S”代表 strong(强有力)。孩子学英语,先要培养强有力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妈妈首先要有“超越功利”的品味与自信。妈妈既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孩子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陶冶性情、扩大视野。孩子学英语,只有先从兴趣出发、淡忘考试,以后才能考试拔尖。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让孩子“轻松学习”。学习永远不可能轻松。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恰恰是为了孩子“甘愿吃苦”。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征服英语学习中最艰难、最枯燥的环节?唯有那些具备学习兴趣、甘愿吃苦的孩子。
  兴趣的力量是惊人的。我教过一名初中生,他的业余爱好是花式篮球。他对我说,再简单的动作,都需要汗流浃背地练习。即使肌肉酸疼,他还是每周坚持练,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培养孩子英语学习兴趣,最好的教学路径,就是教孩子“读透”英美儿童爱看的原版书。人类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是文学塑造的。原版儿童文学,仿佛一根感情之绳,牵引着孩子。孩子对英语有了感情,才会喜欢英语。我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先带着孩子精读原版书,引导孩子渐渐喜欢书里的人物,等孩子书读多了,我才会引入新加坡的小学英语练习。能读懂原版书的孩子,做练习的时候,会感觉容易许多。
  第二个“S”代表 scalable(拓展性)。孩子以精读原版书为核心,向外拓展其他语言技能。换句话说,阅读是根本,通过阅读带动“说、写”。新加坡最新修订的小学英语教学大[微博]纲,把“读”排在了“说”之前。没有阅读积累的人,要么空话连篇,要么无话可说。
  新加坡 Henry Park 小学举办校园演讲会。我看到四年级孩子,用英语谈论 global warming (全球变暖)。孩子们年龄虽小,但发言都很专业。我知道,孩子们在参赛前,收集了大量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报刊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整理发言稿。
  大概在 2005 年,央视少儿频道转播“希望杯”英语竞赛。一个小选手用英语回答现场提问,难度很大。小选手回答完毕,外籍专家点评孩子的表现,说道:“I was amazed at your broad horizon. Obviously you have read widely。(我惊叹于你开阔的视野。很显然,你阅读广泛。)”外籍专家的点评,表明口才的本质,在于“腹有诗书”。
  经典的原版儿童文学,书里有大量对白。这些对白,既要体现人物特性,又要符合语境氛围,语言质量远远高出教材或简写读物。学英语,一定要带领孩子大量吸收原版书里的语言养分,弥补孩子语汇不足、无法表达的缺陷。
  第三个“S”代表 sustainable(可持续)。孩子学英语,必须可持续。可持续,意味着孩子能够持续地使用英语,用英语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运用英语媒介,获得思想上、知识上的启迪,以及消遣的趣味。
  我带过一名男生,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在此之前,孩子读的英语材料,都很短小,全是简简单单的英语豆腐块文章。我要求孩子从暑假开始,告别这些简易读物。我当时教他用一个暑假的时间,精读完《夏洛的网》。开学后,再精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他之前已经读过中文版),这两本书,陪伴他一年多的时间。我严格督促他把原版书读的滚瓜烂熟,书中不少场景片段,我还要求他“情绪饱满地”诵读。我要求他掌握的词汇,孩子都能掌握。
  小升初还算顺利,进了人大[微博]附中,在班里英文很出色。初一的时候,我让他自己阅读英文原版《环游地球 80 天》。初二以后,孩子功课太忙,加上渐渐喜欢电脑和手机编程,就不再阅读原版书了,我也就不教他了。孩子数理化成绩也挺好。他妈妈说,孩子班上的同学,周日上午补数学,下午补英语,而他只补数学,英语科目的时间就省下来了,这样就能多做一点别的事情。
  高二的时候,孩子找我咨询出国留学的事情。按照孩子一家人的想法,高考准备报考北京邮电大学,如果考不上,就去美国读本科。由于他英语扎实,所以不太担心语言关。
  孩子虽然是理科生,但是特别会说话,他说:“我英语最关键的一步,是你给我的。”我问他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他说学校的英语卷子很简单,没什么劲,他现在最喜欢浏览国外的手机编程论坛,喜欢和国外编程爱好者交流。孩子说,上次关于一个技术问题,他和一个美国男生“辩论”,前前后后发了几十个帖子,吸引来一堆人围观。
  像这样的孩子,我教过不少。学英语,不要从“学”入手,而是从“用”入手。教孩子“用”英语,效果大大胜过教孩子准备英语考试。孩子在小学阶段,应该通过原版文学故事的吸引力,培养孩子的英语力。孩子长大后,有了几本原版书的底子,经常去国外论坛留言,与英美同龄人辩论,不正是持续使用英语的最佳动力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