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劳动去哪儿了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20:09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3-27 12:40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0-03-29 15:48
  去年暑假,我在北师大学习,听周荫昌教授说,二十年前,他女儿高中三年只有高考前几天没煮一家人的饭,学业成绩并没有受影响;如今,女儿家庭生活幸福,在单位兼做管理工作也游刃有余。巧的是,前年听金陵中学王鼎鸿老师忆起他一位学生高三坚持做家务的故事,情形也极为相似。   上述两例虽说是个案,但其中的道理却为大家共识:中学生适当做些家务是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而如今,中学生能主动为家里煮饭炒菜、打扫卫生的怕是很少了,更不必说到田间地头或是工厂车间参加生产劳动了。据说,省内某知名中学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开设了“煎鸡蛋”的校本课程。起初,有人大不以为然,觉得太“小儿科”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多数学生竟然不知如何“打鸡蛋”(即在瞬间将鸡蛋“磕”破放入碗里或锅中),更不用说把鸡蛋煎得形、色、香、味俱全了。   首先,劳动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直接表现为不会劳动。笔者在学校,就见过不少同学扫地时,把树叶等扫进下水道或草坪上,全然想不到雨天将发生堵塞淹水;也有学生扫地不会弯腰,直着身子,扫帚作轻点地面状或“朝天扫”状。一次校内大扫除时,笔者搬开一个栅栏式窖井盖,从管道里清理出的树叶、食品外包装数量令人咋舌。   其次,劳动教育缺失,极易导致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之陋习,难以养成吃苦耐劳之品质。在一些学校,教室、走廊的地面刚刚拖过,不久就冒出口香糖的“渣”或是纸屑;即使食堂楹柱、窗口等处不乏节俭方面的箴言古训,但浪费食物现象仍是屡屡发生;即使感恩大会上谈及父母辛劳,一些学生那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仅仅是在会场上,感动过后,他们在吃喝穿戴方面仍会暗中攀比。为什么学生“知行不一”?究其原因,一是“事非经历不知难”,没有实践体验,难以触动灵魂;二是缺乏养成的过程。“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只有当一个人从童年起就养成厌恶肮脏邋遢的自然习惯时,只有当这种习惯变为看待周围环境的、带有情感的审美观时,才有可能产生对待自我服务的自觉态度。”而时下有的学校竟然将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违纪的手段,甚至有家长认为劳动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这都不利于学生美好道德情感健康人格的养成。   再者,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也已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体质健康。知识经济的时代,体力与生产劳动相当程度的剥离,脑力劳动高度发达的同时,我们却面临体质弱化、肌体用进废退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健康体质的重要意义,但是,仅靠学校每周有限的几节体育、健康课,又如何确保增强他们的体质!而没有健康的体质,又如何保证学习深造的可持续性和将来担当家庭、家国的重任。没有健康的体质,“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与同事忆起中学时代,每天上学要往返步行二十几里,倒也感谢在艰苦的日子里锻炼了体质,增强了毅力。当今天不少中学生上学有专车接送,电瓶车已成为高中学生普遍的交通工具时,我们不得不担忧:未来体育竞技场上或者一旦走向战场,他们能纵横驰骋吗? 2013年某市对19所省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抽测,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都让人担忧。2014年,某市体育中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由往年的人工考核改为机器测试,增加了测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满分率明显低于往年人工的测试。这里且不说学生体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笔者只想强调,单靠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来增加学生体质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轻易得来的时间,也很容易被浪费掉。以当下重点中、小学为例,这些学校的周围,有多少陪读的家长?据说,在邻近某省一所近万人的中学,周边是大量租房的其他市区家长。以笔者所了解的某县为例,稍有点能耐的家长,都不想把孩子留在本镇小学、中学读书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把他们送到了县城的小学(当然,为孩子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租房或买房,在此陪读。每天早晨,络绎不绝去菜市场的“购菜大军”,竟也成了这座小城的一道“风景”!陪读的亲人,多为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一,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做起了全职保姆,因为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终点比起点更重要”。不少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按说,在这种呵护下,时间被节约出来了,学生也就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们是时间的富翁了。但看看那些称得上认真学习的学生,却还是抱怨时间不够用,除了有时作业较多的因素外,主要是他(她)们不会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很多时间被“碎片化”了。看看他(她)们生活中养成的那些“磨蹭”习惯,洗个澡,梳个头,吃个水果,找个钥匙,竟也要花掉一两个小时;再看他们自习课的自主学习状态,也很难入学即专,喝口水、找本书、再聊上几句,45分钟就这样不知不觉溜走了。难怪学生们常说“时间都去哪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应联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方面,将劳动课(含劳技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真正组织实施,将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表现与他们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开心农场”,组织学生定期劳动,或者将班务,公共区域、专用教室的卫生,绿化地带的维护保养进行班级承包,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劳动体验等,甚至,创设劳动课程基地,开设各类劳动课程,将“劳动”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一。据说,美国知名学院——深泉学院的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学生都必须担任一项职务,包括每天清早四点钟起床去牛棚挤奶、为牲畜喂食添加饲料、驾驶拖拉机播种、搬运木材、挖掘水渠、放牧牛羊、宰杀牲畜、食堂做饭等等。这种做法,我们亦可借鉴。2014年起,我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招生比例,可以说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落实与深化。   家庭中,家长应言传身教,从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开始,帮助孩子制作一个日常工作表,列出应完成的家务,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朱永新教授说,“劳动教育不仅是造就未来好公民的教育,而且是提高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保障其幸福的教育”。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社区里,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等形式,鼓励学生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笔者呼吁,劳动教育,应成为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应成为大中小学生良好习惯。不然,学生埋头于纸堆,天天劳动(脑力劳动),某天却怯怯地问一句“劳动去哪儿了”,老师、家长怕是难以回答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0-02-11 19:25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