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言文中的乃、尔、于、已都有几种意思 并举例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11:48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2-01 08:10
文言文中的乃、尔、于、已都有几种意思 并举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2-01 09:37
乃 〈代〉 (1) 你,你的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3) 他的 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5) 此,这个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7) 这样,如此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词性变化 乃 〈动〉 (1)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乃 〈副〉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乃 〈连〉 可是,然而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尔 〈形〉 (1)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2) 同本义 (3) 后引作薾。华盛的样子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小雅》。毛传:“尔,华盛貌。” (4) 又如:丽尔(华丽的样子) (5) 近。通“迩”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大雅》 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仪礼·燕礼》 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周礼·地官·肆长》 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荀子·哀公》 (6) 又如:尔者(近来);尔语(凑向跟前说话) 词性变化 尔 〈代〉 (1) 第二人称代词 (2) 你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尔当(你);尔躲(你身上);尔汝(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的亲密互称);尔济(汝辈,你们) (4) 您;你们——通常放在关系词“所”之前。如:尔曹(你们大家) (5) 那 尔夜风恬月朗。——《世说新语》 (6) 又如:尔俸尔禄(那些俸禄。尔:其,那);尔语(那样言语);尔时(那时,彼时) (7) 这个;此 问君何能尔。——晋· 陶渊明《饮酒》 (8) 如:尔夕(今夕,这个晚上);尔日(当天,这天);尔为(这样,如此) (9) 如此;这样。 尔毋从从尔。——《礼记·檀弓》 (10) 又如:果尔;乃尔;尔馨(六朝时语词。即如此);尔为(如此);尔许(若此,如许。尔,此也。许,助辞);不尔;云尔 尔 〈助〉 (1)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2) 相当于“了” 非死则徒尔。——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应诺声。相当于“是” 。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4) 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唯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 于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 于 於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于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已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词性变化 已 〈副〉 (1) 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如:已乎(算了) (5) 太——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