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韩信是怎么死的 刘邦为什么要杀他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5 12:09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02-24 20:16
介绍详细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02-24 20:21
1、韩信之死是因为他被封为王。
不单单是汉朝,包括汉朝以后的封建朝代,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封异性王——天下大乱尚未平定,不封王无以酬其功,不封王无以收人心,不封王无以争天下。可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杀的下场。比如说汉初异姓被封为诸侯王的九人,几乎都被除了国(除了长沙王一直没被废除,老吴家是统帅越人的,属于少数民族政策,特殊照顾,呵呵),到高祖刘邦晚年的时候更是明说:“除了刘姓以外异性称王的天下一起讨伐他!”(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诛之。)
2、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的王几乎是自立的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后代评论多有说刘邦有如流氓的,你想,刘邦在天下平定后会怎么"好好报答"韩信?
3、韩信之死是因为他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和本事
当时楚汉双方已经是处于胶着状态——汉军攻不过去,楚兵打不过来。这时候韩信占有齐地,掌握着百胜雄兵,和两边都接壤,偏偏韩信还是个战争天才,无论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会赢。哪怕当时保持个中立的态度,闷头发展自己的势力,楚汉那里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帮把手,让他们俩家"非常公平"的进行竞争,使他们都顾不上自己的发展的话,也是个三分天下的局势。(呵呵,没准三国时代提前到来)刘邦看出来了,派张良封韩信齐王;项羽也看出来了,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三分天下;一个叫蒯通的齐人也看出来了,劝说韩信谁也不帮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点明帮哪个都没好下场;可韩信一句“汉王对我好”立刻去帮扶贫困去了(“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真够可爱,也真够天真的了)
平定天下后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我是刘邦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4、韩信之死是因为他不知谦让、到处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劳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原文是:“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后世血食矣”。就是说如果韩信学点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才能骄傲,那就好了啊、至少韩信自己的后代还会祭祀他啊。

5、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可这一切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是“且喜且怜”——领导为韩信同志被杀很是高兴,领导为韩信同志的"堕落"很是可惜。要知道,吕后再干练果断也得听大当家的话,也得看大当家的意思,否则的话怎么不趁刘邦不在当时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因为吕后不敢,可她敢杀韩信,因为领导平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2-24 23:07
韩信有三次有反心的表现。 第一,韩信灭赵之后,刘邦命韩信进攻燕国和齐国的同时,派人去说齐王投降,齐王答应投降,于是刘邦命令韩信停止进攻,韩信不听,继续用武力进攻齐国,使刘邦落了个不义之名。 第二,韩信占领齐国后,借口齐国民心不稳,需要一个齐王来统治,要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 第三,刘邦在和项羽决战之时,先后派了几个使者催促韩信出兵援助,韩信不理,只到刘邦答应把今山东、江苏大部封给他,才领兵相助。 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公元前198年正月 吕后杀韩信
  • 2楼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2-24 22:35
较普遍的看法是韩信因谋反而遭杀戮。汉高祖五年(前202),韩信恃功致书刘邦,请封假王。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日夜盼望韩信率军来援。得此书信后,知是韩信故意借机要挟争权,震怒异常。张良、陈平认为,汉军形势不利,并无能力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他王爵,以收军心。刘邦领悟,便改口说:“大丈夫能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遂封韩信为齐王。刘邦同,意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故楚汉战争一结束就夺其兵权,并徙封为楚王。其间,齐人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韩信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狠下毒手,遂不听。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并未因将其改封楚地而稍减。果然,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往密切,项羽败亡后,钟离昧竟亡归韩信。于是,刘邦命令捕昧归案。此时,韩信初至楚地,出入都以重兵保护,更加引起刘邦怀疑。恰值高祖六年(前201)又有人告其谋反,这就更坚定了刘邦诛锄韩信的决心。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借口游楚之云梦,欲趁韩信不备擒拿。刘邦发使告诸侯会于楚国西界的陈。韩信闻讯,已猜出刘邦此行意图,欲发兵反,又自度无罪,欲见刘邦,又怕被擒,就这样犹、豫了多时。最后,他听从左右进言,于十二月刘邦至陈时,持钟离昧之首级前去朝会,岂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载于后车。到洛阳后赦之,降封淮阻侯,使居长安。从此,韩信常称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他后来与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及陈稀反于代,刘邦亲率兵征伐,韩信托病不从,依原计划准备响应陈稀。他与家臣谋,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却被手下一个舍人的弟弟告发。吕后遂与萧何设计,称陈稀叛乱已息,令朝臣入宫庆贺;韩信惊悉此讯,勉强人宫。哪里想到,一入长乐官,就被斩于钟室。由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的记载,韩信留给后人的形象便是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因谋反而死势在必然。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谋反一说并无实据。首先,韩信无意叛汉。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韩信为刘邦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多次援救刘邦于军情危急之时;拒绝自立为王的劝诱,并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娜(向)利倍(背)义乎?”及至闲居长安,丧失兵权时,他反而心生异志,岂不违背常理?第二,汉高祖十年(前197),陈稀举兵反,刘邦率兵击之,十一年破陈 。其后,发生了所谓韩信谋反事件。此时陈稀已败,何以里应外合?第三,韩信谋反事件的告发者,是韩信属下一个舍人的弟弟。那个舍人得罪于信,信将其囚禁起来欲加诛杀,舍人之弟遂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如果韩信真欲谋反,能将此秘密泄露给一个罪徒的弟弟吗?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之死,是由汉初统治者的预定国策所决定的。刘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七名功臣为王,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为了帝位永固和刘氏天下的安全,刘邦必须为子孙后代扫清道路,那些功臣必然成为‘‘家天下”的牺牲品。异姓诸王中,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封国又僻远,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起缓冲作用,因此幸免于杀戮。其他如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由于刘邦怀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消灭。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则如楚王韩信一样,既无反状,又无他罪,却都以谋反为借口被杀。如果韩信是庸庸碌碌,谨小慎微者,或许可如吴芮一样免于一死。而韩信恰恰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功高震主,刘邦怎能不视为喉中鲠骨?韩信之死,就如韩信本人所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广汉高祖“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既定国策,应是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   韩信缘何而死?学者们至今各执一端,难分高下,并将太史马迁也牵人了争论。反对韩,信谋反说者认为,所谓韩信谋反是司、马迁撰史时故意留下的疑点造成的。司马迁明知韩信蒙冤而亡,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不敢直书其事,便留下有破绽的记载,让后人评说。坚持韩信谋反说者则认为,怀疑司马迁的记载没有根据,因司马迁看出韩信怀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故记下他“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的结局,还在论赞中补充了韩信在贫困时犹于高敞地葬母,令其旁可置万家的故事,以见其志与众异,表明韩信谋反是其个性与志向使然。韩信生为人杰;死于非命,其死因之究竟仍有探讨余地。
  • 3楼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24 21:25
因为他造反,不过也是被逼的,开国元老的势力太强,刘邦想要的是家天下,所以必须杀韩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