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取的是什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10:55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1-01 23:01
唐僧取经取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1-02 00:39
问题一: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大乘佛法问题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大乘佛法问题三: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先取无字真经,后取有字真经····问题四:唐僧西行取经取得是什么 梦幻西游手游 答案是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既大乘与佛法。
大乘:
如大乘与七大性相应中说。
二解显扬圣教论 三卷十四页云:
三、大乘。谓住大乘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佛法: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
(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人民所定之国法,则称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关佛法与王法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有以王法而护持佛法、推动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毁佛法者,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祸。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称佛法。故知,广义而言,‘佛法’一词,包含极广,上记之外,举凡诸法本性、一切世间之微妙善语,乃至于其他真实与正确之事理等,皆属佛法。然狭义而言,则一般所说之佛法多指佛所说之教法。[杂阿含经卷二十、法华经序品、金刚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四]问题五:西游记中唐僧到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乌巢禅师教授给唐僧的《多心经》,就是唐僧为自己取到的真经。乌巢禅师告诉唐僧“ 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后来的经历证明这是真的,唐僧和孙悟空在路上多次提到这篇《多心经》,唐僧也凭借它多次“无伤害”。问题六:唐僧西行取经 取的是什么经 大乘佛法问题七:唐僧西天取经,取得是什么经,他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游学印度十七年载誉而归。其带回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回国后为唐大宗、高宗所钦重,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官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75部,1335卷,依《大藏经总目录》其译经按分部及经序及卷数分列于下:
阿含部一部(1)124《缘起经》1卷,龙朔元年(661)般若部二部(2)220《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3)25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华严部一部(4)289《显无边佛土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宝积部二部(5)310(十二)《菩萨藏会)\《大菩萨藏经》20卷,贞观十九年(645)(6)367《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l卷,永徽元年(650)三译涅梁部一部(7)390《佛临涅染记法住经》1卷,永徽三年(652)大集部一部(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永徽二年(651)经集部十四部(9)436《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永徽二年(651)(10)45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永徽元年(650)三译(11)476《说无垢称经》6卷,永徽元年(650)七译(12)515《如来示教胜军工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3)592《天请问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4)648《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5)676《解深密经》5卷,贞观二十一年(6村)再译。(16)680《佛说佛地经》l卷,贞观十九年(645)(17)689《甚稀有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三译(18)691《最无比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再译(19)714《缘起圣道经》1卷,
贞观二十二年(648)六译(20)717《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永傲元年(650)再译(21)765《本事经》7卷,永徽元年(650)(22)840《称赞大乘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密教部九部(23)918《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永徽元年(650)(24)1034《咒五首》(25)1071《十一面神见心经》1卷,显庆元年(656)(26)1094《不空国索神咒心经》1卷(27)1162《持世陀罗尼经》1卷(28)1360《六门陀罗尼经》1卷(29)1363《胜幢臂印陀罗尼经》1卷,水做五年(654)(30)1365《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31)1396《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律部二部(32)1499《菩萨戒揭磨文》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33)1501《菩萨戒本》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释经论部一部(34)1530《佛地经论》亲光菩萨等造,7卷,贞观二十三年(649)毗昙部十三部(35)1536《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2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36)153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目乾连造,12卷,显庆四年(659)(37)1539《阿毗达磨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16卷,贞观二十三年(649)(38)1540《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世友造,3卷,龙朔三年(663)(39)1542《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龙造,18卷,
显庆五年(660)(40)1544《阿毗达磨发智论》过多衍尼子造,20卷,显庆二年至五年(657-660)(41)1545《阿毗达摩大毗举沙论》五百罗汉等造,Zto卷,显庆元年至四年(656—659)(42)15......余下全文>>问题八:玄奘取经 到底取的都是什么经 《西游记》和《大唐玄奘》都反复出现过一句话,就是玄奘要“求取真经”。只不过,电视剧、电影都没能说清楚的是,这个“真经”到底是什么?
一、佛教的“经”是什么?
佛教有非常多的“经”,但是佛教的经典,却不止有“经”。
通常呢,佛教的经典,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经、律、论。
经,一般指释迦牟尼佛所讲,或者由某个大菩萨所讲、经由佛认可的内容。比如《金刚经》、《楞严经》、《心经》,就都是经。
律,记录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以及制定戒律的原因;
论,是历代高僧对佛经的解释,或者对某个佛学观点的系统哲学论述。比如常见的《大乘起信论》、《中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经、律、论,合称“三藏”。三藏经典十分浩瀚。在佛教中,如果某个僧人把经、律、论都搞精通了,那就非常厉害了,就被称作“三藏法师”。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都通的“三藏法师”。
那么,玄奘法师口中所说的“真经”,其实是泛指,强调佛教的梵文经典,经、律、论三藏都包含在内的。
二、佛教的分类标准
佛教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比如按照传播途径为标准,可以分为南传、汉传、藏传;按照修行特点为标准,可以分为禅宗、净土宗、密宗等。
但是以上分类,容易给人带来误解,会把佛教人为割裂、对立。比如有朋友会问:“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属于佛教吗”这类问题。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可以避免误解、比较清晰明了——那就是按照佛教思想划分。
佛教思想是出了名的缜密。它有自己体系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
按照佛教思想的角度分类,佛教可以分为四类。小乘有两个,一切有部和经量部思想;大乘有两个,中观思想和唯识思想。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汉传、藏传,都属于中观或唯识的思想。汉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修行的方式上;禅宗、净土的区别,也主要在修行方式上。大家都是大乘佛法,都跳不出中观和唯识的思想。
三、真经是什么?
这下,我们可以说说玄奘法师取的“真经”,到底是什么宝贝了。
在电影《大唐玄奘》中,黄晓明扮演的玄奘法师,见到那烂陀寺的方丈戒贤法师的时候,戒贤法师问他:“你来做什么?”
黄晓明回答“我来向您学习《瑜伽师地论》。”
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玄奘法师取的重要的真经之一(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而《瑜伽师地论》,则属于唯识思想的核心经典。
从汉末开始,早在玄奘法师之前,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几百年了。
但是当时传入的经典并不完整,翻译家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几百年后的隋唐之间,中国佛教思想界十分混乱(当然也可以说十分活跃、百家争鸣)。那么,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权威统一的答案;宗派之间争辩,不能有定论。
而玄奘法师很想知道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既然在中国得不到答案,那就只好去印度看标准答案了。这就是他西天取经的原因。
当时印度的佛学界,正是唯识宗思想的天下。所以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主要取的就是唯识宗的经典。而他回国之后,翻译的经典,也主要以唯识宗的经典为主。除了刚才说的《瑜伽师地论》,还有《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等等。
那烂陀寺的方丈戒贤法师,是当时印度佛教领袖,唯识学大师,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
四、为什么弘扬唯识宗?
玄奘法师为什么大力弘扬唯识宗呢?
除了他的个人学习经历外,玄奘法师大力弘扬唯识宗是有原因的。
刚才说了,玄奘法师以前的佛教界思想混乱,说法不一。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不太喜欢讲逻辑,对重要的名词没有统一定义,自己随意界定,凭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这样,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是自己感觉都挺对的,所以就争吵纷纷没有定论。
还有,就是缺乏一个明确标准,能......余下全文>>问题九:唐僧取经都取来了哪些佛经,请大师详细说一下.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京师西郊,道俗相迎者数十万,人群拥挤,甚至进不了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玄奘将带回的经像放在长安弘福寺,就去洛阳向太宗汇报。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见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前一条玄奘答应了,后一条却难从命。玄奘要求译经,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译场。玄奘回长安后,组织了一套包括证义、缀缉、录文、证梵、安字在内的翻译班子,同年五月就开译《大菩萨藏经》,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搬入此寺译经。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为了存放经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内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显庆之间,玄奘译出毗昙类经典,晚年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正因为这样,持《起信论》为非中国撰述的学者,以玄奘此译为论据。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华宫逝去,临终前,命僧翻读所译经典名目,又嘱死后不要葬在宫、寺附近,寻个山中清净处埋掉。
玄奘回国后的近二十年内,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一些表、启、书等则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从玄奘泽籍来看其思想的组织,范围很广,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为主。这一系的经典,玄奘译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师地论》(弥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此二为世亲著)、《显扬正教论》、《摄大乘论》(此二为无著撰)、《杂集论》(安慧集)、《辨中边论》(弥勒颂,世亲释)、《唯识二十论》(世亲著)、《唯识三十论》(世亲著)、《大庄严论》(弥盯颂,世亲释)和《分别瑜伽论》(弥勒著)。最后两论玄奘未译。《唯识三十论》在印度注释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和智月),玄奘依窥基的建议,以护法一家为主,糅译十家,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学思想。又译有《解深密经》五卷(此经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引用)。
玄奘于瑜伽学的代表性观点是三性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说。三性,亦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在真谛译作分别性、依他性和真实性)。遍计所执自性指“周遍计度”,即普遍地观察和度量,产生虚妄分别,执著虚妄的如梦似幻的现象为实有。依他起自性说明一切现象都依“他”而起,这个“他”,指各种条件,特别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此而知万法为“似有”。圆成实自性指圆满成就万法的真实性体,只要认识到万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础上远离遍计妄执,而能体认到圆成实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归结为种子,这是玄奘所认为的世界的终极原因。种子必须具有产生结果的功能,其来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和引自果六种特征。
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起万法,阿赖耶识通过末那识的中介,由六识直接变现外境。阿赖耶识即真谛所译的阿黎耶识,末那即真谛所译的阿陀耶识。
为了说明识体的作用,玄奘又介绍了护法的四分说,即每一识体都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层次。相分是识体的认识对象;见分是识体的自身的认识相分的能力;自证分是能够证知见分的认识能力的功能;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再证知。阿敕耶识的最深层本质可以追溯到这个证自证分。
在修证方面,玄奘认为要通过转依才能得涅盘,得无上觉,转依就是转掉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转得依他起中的圆成实性。
在达到解脱的过程中,须历五个阶段,称唯识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余下全文>>问题十: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既大乘与佛法。
大乘:
如大乘与七大性相应中说。
二解显扬圣教论 三卷十四页云:
三、大乘。谓住大乘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佛法: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
(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人民所定之国法,则称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关佛法与王法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有以王法而护持佛法、推动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毁佛法者,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祸。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称佛法。故知,广义而言,‘佛法’一词,包含极广,上记之外,举凡诸法本性、一切世间之微妙善语,乃至于其他真实与正确之事理等,皆属佛法。然狭义而言,则一般所说之佛法多指佛所说之教法。[杂阿含经卷二十、法华经序品、金刚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四]问题五:西游记中唐僧到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乌巢禅师教授给唐僧的《多心经》,就是唐僧为自己取到的真经。乌巢禅师告诉唐僧“ 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后来的经历证明这是真的,唐僧和孙悟空在路上多次提到这篇《多心经》,唐僧也凭借它多次“无伤害”。问题六:唐僧西行取经 取的是什么经 大乘佛法问题七:唐僧西天取经,取得是什么经,他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游学印度十七年载誉而归。其带回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回国后为唐大宗、高宗所钦重,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官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75部,1335卷,依《大藏经总目录》其译经按分部及经序及卷数分列于下:
阿含部一部(1)124《缘起经》1卷,龙朔元年(661)般若部二部(2)220《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3)25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华严部一部(4)289《显无边佛土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宝积部二部(5)310(十二)《菩萨藏会)\《大菩萨藏经》20卷,贞观十九年(645)(6)367《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l卷,永徽元年(650)三译涅梁部一部(7)390《佛临涅染记法住经》1卷,永徽三年(652)大集部一部(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永徽二年(651)经集部十四部(9)436《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永徽二年(651)(10)45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永徽元年(650)三译(11)476《说无垢称经》6卷,永徽元年(650)七译(12)515《如来示教胜军工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3)592《天请问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4)648《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5)676《解深密经》5卷,贞观二十一年(6村)再译。(16)680《佛说佛地经》l卷,贞观十九年(645)(17)689《甚稀有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三译(18)691《最无比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再译(19)714《缘起圣道经》1卷,
贞观二十二年(648)六译(20)717《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永傲元年(650)再译(21)765《本事经》7卷,永徽元年(650)(22)840《称赞大乘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密教部九部(23)918《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永徽元年(650)(24)1034《咒五首》(25)1071《十一面神见心经》1卷,显庆元年(656)(26)1094《不空国索神咒心经》1卷(27)1162《持世陀罗尼经》1卷(28)1360《六门陀罗尼经》1卷(29)1363《胜幢臂印陀罗尼经》1卷,水做五年(654)(30)1365《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31)1396《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律部二部(32)1499《菩萨戒揭磨文》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33)1501《菩萨戒本》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释经论部一部(34)1530《佛地经论》亲光菩萨等造,7卷,贞观二十三年(649)毗昙部十三部(35)1536《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2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36)153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目乾连造,12卷,显庆四年(659)(37)1539《阿毗达磨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16卷,贞观二十三年(649)(38)1540《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世友造,3卷,龙朔三年(663)(39)1542《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龙造,18卷,
显庆五年(660)(40)1544《阿毗达磨发智论》过多衍尼子造,20卷,显庆二年至五年(657-660)(41)1545《阿毗达摩大毗举沙论》五百罗汉等造,Zto卷,显庆元年至四年(656—659)(42)15......余下全文>>问题八:玄奘取经 到底取的都是什么经 《西游记》和《大唐玄奘》都反复出现过一句话,就是玄奘要“求取真经”。只不过,电视剧、电影都没能说清楚的是,这个“真经”到底是什么?
一、佛教的“经”是什么?
佛教有非常多的“经”,但是佛教的经典,却不止有“经”。
通常呢,佛教的经典,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经、律、论。
经,一般指释迦牟尼佛所讲,或者由某个大菩萨所讲、经由佛认可的内容。比如《金刚经》、《楞严经》、《心经》,就都是经。
律,记录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以及制定戒律的原因;
论,是历代高僧对佛经的解释,或者对某个佛学观点的系统哲学论述。比如常见的《大乘起信论》、《中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经、律、论,合称“三藏”。三藏经典十分浩瀚。在佛教中,如果某个僧人把经、律、论都搞精通了,那就非常厉害了,就被称作“三藏法师”。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都通的“三藏法师”。
那么,玄奘法师口中所说的“真经”,其实是泛指,强调佛教的梵文经典,经、律、论三藏都包含在内的。
二、佛教的分类标准
佛教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比如按照传播途径为标准,可以分为南传、汉传、藏传;按照修行特点为标准,可以分为禅宗、净土宗、密宗等。
但是以上分类,容易给人带来误解,会把佛教人为割裂、对立。比如有朋友会问:“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属于佛教吗”这类问题。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可以避免误解、比较清晰明了——那就是按照佛教思想划分。
佛教思想是出了名的缜密。它有自己体系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
按照佛教思想的角度分类,佛教可以分为四类。小乘有两个,一切有部和经量部思想;大乘有两个,中观思想和唯识思想。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汉传、藏传,都属于中观或唯识的思想。汉藏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修行的方式上;禅宗、净土的区别,也主要在修行方式上。大家都是大乘佛法,都跳不出中观和唯识的思想。
三、真经是什么?
这下,我们可以说说玄奘法师取的“真经”,到底是什么宝贝了。
在电影《大唐玄奘》中,黄晓明扮演的玄奘法师,见到那烂陀寺的方丈戒贤法师的时候,戒贤法师问他:“你来做什么?”
黄晓明回答“我来向您学习《瑜伽师地论》。”
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玄奘法师取的重要的真经之一(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而《瑜伽师地论》,则属于唯识思想的核心经典。
从汉末开始,早在玄奘法师之前,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几百年了。
但是当时传入的经典并不完整,翻译家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几百年后的隋唐之间,中国佛教思想界十分混乱(当然也可以说十分活跃、百家争鸣)。那么,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权威统一的答案;宗派之间争辩,不能有定论。
而玄奘法师很想知道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既然在中国得不到答案,那就只好去印度看标准答案了。这就是他西天取经的原因。
当时印度的佛学界,正是唯识宗思想的天下。所以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主要取的就是唯识宗的经典。而他回国之后,翻译的经典,也主要以唯识宗的经典为主。除了刚才说的《瑜伽师地论》,还有《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等等。
那烂陀寺的方丈戒贤法师,是当时印度佛教领袖,唯识学大师,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
四、为什么弘扬唯识宗?
玄奘法师为什么大力弘扬唯识宗呢?
除了他的个人学习经历外,玄奘法师大力弘扬唯识宗是有原因的。
刚才说了,玄奘法师以前的佛教界思想混乱,说法不一。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不太喜欢讲逻辑,对重要的名词没有统一定义,自己随意界定,凭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这样,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是自己感觉都挺对的,所以就争吵纷纷没有定论。
还有,就是缺乏一个明确标准,能......余下全文>>问题九:唐僧取经都取来了哪些佛经,请大师详细说一下.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京师西郊,道俗相迎者数十万,人群拥挤,甚至进不了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玄奘将带回的经像放在长安弘福寺,就去洛阳向太宗汇报。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见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前一条玄奘答应了,后一条却难从命。玄奘要求译经,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译场。玄奘回长安后,组织了一套包括证义、缀缉、录文、证梵、安字在内的翻译班子,同年五月就开译《大菩萨藏经》,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搬入此寺译经。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为了存放经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内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显庆之间,玄奘译出毗昙类经典,晚年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正因为这样,持《起信论》为非中国撰述的学者,以玄奘此译为论据。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华宫逝去,临终前,命僧翻读所译经典名目,又嘱死后不要葬在宫、寺附近,寻个山中清净处埋掉。
玄奘回国后的近二十年内,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一些表、启、书等则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从玄奘泽籍来看其思想的组织,范围很广,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为主。这一系的经典,玄奘译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师地论》(弥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此二为世亲著)、《显扬正教论》、《摄大乘论》(此二为无著撰)、《杂集论》(安慧集)、《辨中边论》(弥勒颂,世亲释)、《唯识二十论》(世亲著)、《唯识三十论》(世亲著)、《大庄严论》(弥盯颂,世亲释)和《分别瑜伽论》(弥勒著)。最后两论玄奘未译。《唯识三十论》在印度注释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和智月),玄奘依窥基的建议,以护法一家为主,糅译十家,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学思想。又译有《解深密经》五卷(此经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引用)。
玄奘于瑜伽学的代表性观点是三性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说。三性,亦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在真谛译作分别性、依他性和真实性)。遍计所执自性指“周遍计度”,即普遍地观察和度量,产生虚妄分别,执著虚妄的如梦似幻的现象为实有。依他起自性说明一切现象都依“他”而起,这个“他”,指各种条件,特别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此而知万法为“似有”。圆成实自性指圆满成就万法的真实性体,只要认识到万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础上远离遍计妄执,而能体认到圆成实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归结为种子,这是玄奘所认为的世界的终极原因。种子必须具有产生结果的功能,其来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和引自果六种特征。
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起万法,阿赖耶识通过末那识的中介,由六识直接变现外境。阿赖耶识即真谛所译的阿黎耶识,末那即真谛所译的阿陀耶识。
为了说明识体的作用,玄奘又介绍了护法的四分说,即每一识体都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层次。相分是识体的认识对象;见分是识体的自身的认识相分的能力;自证分是能够证知见分的认识能力的功能;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再证知。阿敕耶识的最深层本质可以追溯到这个证自证分。
在修证方面,玄奘认为要通过转依才能得涅盘,得无上觉,转依就是转掉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转得依他起中的圆成实性。
在达到解脱的过程中,须历五个阶段,称唯识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余下全文>>问题十: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大乘佛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1-02 01:00
我学会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樱桃什么时候最便宜 |
快递寄茶叶多少钱一斤 |
怎么查淘宝一年消费 |
发出响声英文怎么说 |
玉石店名 |
橙色口红 橙色口红适合什么肤色 |
错了一个字母,会影响目的港清关吗 |
八英语怎么说 |
牛毛细雨,是什么意思呢 |
爬是什么偏旁 |
方舟梁龙吃什么饲料 |
猪油能保存多久 |
读技校是读同一个专业就都在同一个班吗 |
地下城与勇士魂假野猪的门票在哪里接? |
孕妇可以吃辣椒吗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