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萧红呼兰河名句,呼兰河传好词佳句 5分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5 03:46
  • 提问者网友:活着好累
  • 2021-05-15 00:25
萧红呼兰河名句,呼兰河传好词佳句 5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5-15 01:42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如同流星划过天际,在萧红诞生的百余年里,其弃世时间已是她逗留人世时长的两倍还多。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的人生传奇和她的文学。
萧红祖籍山东,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萧红的童年记忆,从与祖父在一起的后花园时光开始。美好的童年经验,成就了她日后那动人的文学想象,与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许多场景就定格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理性而公允地说,萧红其实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而祖父母的溺爱,不觉中让她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这份任性,对其日后悲剧性命运的形成,并最终过早客死异乡,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尔后,除了家道中落,八岁以后,萧红在母丧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中渐渐成熟。在父亲的安排下,还在读书的萧红与小学教员汪恩甲订婚。但是,汪恩甲身上的一些纨绔习气以及不时表现出的庸俗,常令其心生不满。1930年秋天,她悄悄离开哈尔滨,到北平求学。
当时,张廼莹自然想象不到她那娜拉式的出走的后果。求学之路困难重重,1931年,困窘中的萧红回到呼兰老家,父亲随即将其软禁。在庞大的家族里, 与之年龄相仿的姑姑和七婶非常同情萧红的遭遇,于10月3日夜帮她逃离。萧红从此切断了与家族的联系。日后,父女俩在哈尔滨街头相遇,形同陌路。
.随着天气转冷,在哈尔滨流浪月余的萧红,为了不至冻毙街头,只得投靠汪恩甲。1931年11月中旬,两人住进位于哈尔滨道外区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次年5月,汪恩甲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音讯杳无。旅馆老板将身怀六甲的萧红据为人质,催讨所欠食宿费四百元。绝望中,萧红向《国际协报》写信求援。主编裴馨园亲自到旅馆探访之后,让编辑三郎(即萧军),于7月12日送两本书到旅馆,对萧红进行精神安抚。萧红和萧军得以相识。然而,巨额欠款令三郎及周围朋友都对困厄中的萧红爱莫能助。一筹莫展之际,1932年的大洪水最终帮助了她。8月7日,松花江决堤后,旅馆一楼被淹,老板和旅客逃生而去,9日,萧红被难民船从二楼窗户救出。至今,1932年、大洪水、萧红,依旧是哈尔滨历久弥新的传说。
三郎、廼莹安家商市街后,两人靠着三郎做家教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然而,在极度困厄中,他们并不缺少梦想。1933年9月,在朋友资助下,以笔名“悄吟”在报纸上发表大量文章,初露锋芒的张廼莹和三郎出版了作品合集《跋涉》,轰动整个东北的文坛。但因《跋涉》引起伪满当局的注意,两人于1934年6月15日抵达青岛。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他们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成名
作《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11月2日,两人离开青岛来到上海。
在鲁迅的大力提携下,1935年12月,长篇小说《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印行,作者署名“萧红”。这是张廼莹第一次使用“萧红”这个笔名。《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名字从此广为人知,流传至今,成了呼兰、哈尔滨以及黑龙江的文化印记。然而,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成名后的萧红于1936年7月至......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