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19 12:43
  • 提问者网友:活着好累
  • 2021-12-19 01: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泉侧出侧:从旁边,名词作状语。B.盖余所至盖:大概。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是时:是时候了。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问其深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⑥其孰能讥之乎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第一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第二段着重写什么?找出本段议论的中心句。6.第二段的议论是怎样引出的?7.翻译下面的句子。(1)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12-19 03:00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是”应是代词,这。2.答案:A解析:①④为指示代词,那;②③为人称代词,它的;⑤为人称代词,自己;⑥为语气词,难道。3.答案:C解析:C项,“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文中无此意。4.参考答案: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者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解析: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前面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5.答案: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中心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6.答案: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地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7.答案:(1)就有人责怪那些想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2)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3)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会讥笑他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12-19 03:14
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