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关羽的“义”的理解。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16:27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3-21 13:17
谈谈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关羽的“义”的理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3-21 13:31
最精明的投降——关羽投孟德
关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精心刻画的一个“义不负心”的英雄形象。毛宗岗称之为“三国三绝”中的“义绝”。金圣叹赞他“义绝千古”。而最能表现他的这种“义”的莫过于小说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中的描写。关羽被曹操人马重重包围在一个土山上,无法冲出。曹操派关羽故交张辽劝降,这对义薄云天的关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二难的选择:要么投降,然而这样就辱没了他的名声;要么死战,然而这样就会象张辽对他说列举的那样,有三条罪状,即负桃园结义之盟,负刘
备倚托之重,逞匹夫血气之勇。怎么办?关羽边听张辽为他出主意,边积极思考对策,最后提出了三条要求: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善待二位皇嫂;三、一旦有刘备的消息,马上离去。曹操听了张辽的汇报,爱才心切的他几乎没加思索就同意了关羽的三条要求。他满心以为只要自己施以高官厚禄、黄金白银、美女骏马,何愁关羽不动心,不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所用。不料,关云长听到刘备在袁绍处后,坦言“新恩虽厚,旧义难忘”,还是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毅然离他而去。曹操因为先前同意了关羽的三条要求,也不好意思为难关羽,只落得竹篮子打水,空欢喜一场。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般人在生与义的选择面前,只能选择其一。而关羽面临这一二难选择,却处理得非常灵活:“降汉不降曹”,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既有效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又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高义,可谓一举两得。的确是最为精明的投降。
关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精心刻画的一个“义不负心”的英雄形象。毛宗岗称之为“三国三绝”中的“义绝”。金圣叹赞他“义绝千古”。而最能表现他的这种“义”的莫过于小说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中的描写。关羽被曹操人马重重包围在一个土山上,无法冲出。曹操派关羽故交张辽劝降,这对义薄云天的关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二难的选择:要么投降,然而这样就辱没了他的名声;要么死战,然而这样就会象张辽对他说列举的那样,有三条罪状,即负桃园结义之盟,负刘
备倚托之重,逞匹夫血气之勇。怎么办?关羽边听张辽为他出主意,边积极思考对策,最后提出了三条要求: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善待二位皇嫂;三、一旦有刘备的消息,马上离去。曹操听了张辽的汇报,爱才心切的他几乎没加思索就同意了关羽的三条要求。他满心以为只要自己施以高官厚禄、黄金白银、美女骏马,何愁关羽不动心,不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所用。不料,关云长听到刘备在袁绍处后,坦言“新恩虽厚,旧义难忘”,还是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毅然离他而去。曹操因为先前同意了关羽的三条要求,也不好意思为难关羽,只落得竹篮子打水,空欢喜一场。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般人在生与义的选择面前,只能选择其一。而关羽面临这一二难选择,却处理得非常灵活:“降汉不降曹”,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既有效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又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高义,可谓一举两得。的确是最为精明的投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3-21 14:33
义气 道义 朋友之义 兄弟之义 大义 侠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