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组织者的先行组织者与课堂导语设计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16:57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04-06 05:12
组织者的先行组织者与课堂导语设计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4-06 06:28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先行呈现。而凡是一节课的导语、引子、绪言等也都是呈现在正课之前的,即先行的。
但是,先行组织者只是多种导语中的一种,即为本课所学的内容提供上位知识的,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知识固定点的那种先导性知识。平时教师很难自发地运用这种导语,除非受过一定的认知学习理论培训。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日常设计的课堂导语,多为:(1)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进行的“学习动员”或“鼓动”;(2)介绍与新知识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3)为新知识介绍有关背景知识;(4)概要介绍新知识,为新知识学习进行垫铺等。
先行组织者虽然也是导语,但它是另一种导语。它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 仅仅为本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知识;
(2) 该固定点知识是新知识内容的上位知识;
(3) 它能促进学生对本次学习内容与其它以往旧知识之间的意义联系。
⑷ 它只是从一个角度、一种特征、一个方面,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起组织作用的知识组块。
某教师在讲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试图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计两个导语。其中的一个符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标准;另一个则不符合。试分析鉴别这两个导语设计实例: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吗?谁能举些具体实例来说明?
(学生纷纷举例:如给妇女缠足;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自由恋爱;禁止寡妇再嫁等现象,还举出祥林嫂和《红楼梦》故事等具体事例。)
教师归纳: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封建社会是黑暗而残酷的。由于劳动人民痛恨封建社会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本质,所以创造了白娘子和雷峰塔的故事。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社会上对此事议论纷纷。鲁迅借题发挥, 夹叙夹议地阐明了封建势力必然灭亡和人民必胜的道理。
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是杂文的一般特征。同学们都看过哪些杂文?这些杂文都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学生举出鲁迅作品和从报纸上看到的杂文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了这些杂文。)最后指出今天学习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让我们看一看它是怎样夹叙夹议,借题发挥的?
上述第一个导语介绍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它不是课文的上位知识,也没有明显的形式图式组织作用,当然也就不是本课的先行组织者。第二个导语提供了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两个上位知识,也就是说它也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进行影响的形式图式功能:
第一个上位知识是,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使学生获得或是强化了封建社会一般特征的知识。这种一般特征在包容性上可以包括《红楼梦》、《祥林嫂》中封建势力罪恶特征,也可以包括《白蛇传》中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特征。因此,它是一个上位知识,是本课文思想性内容的一个上位观念。它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对雷峰塔的倒掉持如此态度。
第二个上位知识,是关于杂文写作特点的上位知识。即杂文的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一般特征。这是促进学生获得杂文写作方法知识的上位知识。这一上位知识比较单薄。这是因为学生平时接触杂文比较少,没有一定感性知识作原有知识固定点,所以也不易介绍过多。
如果学生对某方面知识内容有较多的初步认识,那么,把上位知识固定在学生已有的初步感性认识之上,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正是前面提到的扩充下位知识利于获得上位知识的道理。以《夜走灵官峡》一课的先行组织者设计与运用为例:该教师试图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先行组织者: 教师提问:前不久我们学习了《小桔灯》一课,它在表现主题思想时用了一个什么样的事件?
(学生复述了《小桔灯》一文的事件梗概。)
教师问:这篇文章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相比较,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点?
先行组织者并不是针对所有新课内容的,它只是针对新课内容中最重要部分、最关键知识或是最难点的知识。这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难的知识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命题,也可能是一组或一块知识经验或理论等等。有的设计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有的就要难一些。下边举一些典型的实例供读者参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