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融通: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00:03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3-20 20: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儒道融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周山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涉及儒、道两学。 孔子忧以天下,以“克己复礼”作为儒学的行动纲领。他要恢复的“礼”,不仅是在损益夏礼、商礼基础上的周礼,而且还添加了新的内容“为仁”;克己复礼的理想目标是“天下归仁”。老子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表面看来似乎乱因礼而起,礼成了社会动乱的祸首。其实不然。从他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条脉络延伸下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讲的是“失礼而后乱”,亦即乱的原因在失礼。礼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礼社会就要动乱。在老子看来,用礼来阻止动乱是不够的。他对儒家企图通过“克己复礼”来约束人心、规范秩序表示怀疑。社会稳定的根本在“道”不在“礼”;只有按照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去治理社会,才有真太平;等而下之,只有用“上德”治理社会,才有真太平。在他看来,孔子宣扬“克己复礼”的危害性,就在于过分夸大了仁义与礼的止乱作用,忽视了道与德在止乱中的治本作用。我们发现,老子、孔子虽然在切入点上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目的:止乱。通过道与德,从根本上止乱,还是通过仁与义,从“复礼”上止乱,这是老子与孔子之间的区别。平实而言,老子要从“道”这个根本上平治天下,孔子要从“克己复礼”的个人行为出发平治天下,都有一定道理,也都存在片面性。漠视已经战乱动荡的现实,高谈道与德,固然有流于清谈之弊;企图用已为“先人之迹”的礼仪规范暴力,也确实是一种与虎谋皮的奢望。孟子曾经向齐王称将来统一天下者必为不杀人者,结果却是凭借军事实力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只有儒、道融合,道才能成为搏动的血脉,礼才有厚实的依托。 孔子与老子都很重视“道”。不同的是,孔子满足于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要明明白白地活,即便死,也要做个明白鬼,表达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敬畏。“闻道”又称“得道”;孔子曾经得到老子指点而“得道”,欣喜无限。老子则更注重“得道”之后的“为道”。“为道”亦即“履道”,《老子》一书,就是老子“为道”思想的全面展开。大而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小而至于“埏埴以为器”,总而至于“无为而无不为”,细而至于“洼则盈”,无不体现着老子从道的层面上对万事万物的剖析,将道的原则贯彻于人生和社会实践之中。他不赞成儒家张扬“仁义”和“复礼”,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只有“为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乱问题。他主张的国家要小、民众要少的“小国寡民”蓝图,也是“为道”的展示。今人批判“小国寡民”为倒退复辟,实为误读。儒家主张王道大一统和“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希望社会稳定;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让民众少一些束缚,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稳定的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尤其当今时代霸权主义的猖獗,似乎证明了老子从“为道”层面上展示的“小国寡民”蓝图,较儒家的王道大一统蓝图,并不见得落后。孔子满足于书斋中“闻道”的追求,若不与老子立足于社会实践的“为道”相融合,难免要脱离时代的进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愿望,不可能成为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选择哪一种哲学作为主流哲学、官方文化,有其偶然性。一旦选定,便决定了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数千年,决定于当年以“仁义”为主导的文化选择。“仁义”在社会稳定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因此,如何对多元的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定位和重新选择,是现代中国的当务之急。 两千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仁义”应该退居二线;而被儒家、新儒家以及当代新儒家贬低、边缘、歪曲的老庄哲学,应该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来。老子的先于天地而生的“道”,他的“命不可变,时不可止”的辩证思想,他的“相忘于江湖”的积极进取精神,都可以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中来。(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儒、道两学的问题。B.老子认为,“礼”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礼就会使社会动乱,国家灭亡。C.孟子向齐王预言的结果,证明了作者提出的只有儒、道融合,礼才有依托的重要观点。D.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让民众少一些束缚,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稳定的思考。E.作者认为,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检验,我们应该抛弃儒学的“仁义”,让老庄哲学受到重视。(2)下面对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老子都主张“礼”能使社会稳定。B.儒道融合,社会才会更和谐。C.老子和孔子都很重视“道”的影响和作用。D.现代文化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定位儒道思想。(3)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哪两方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4)作者是如何定位孔子的“仁义”与老子的“道”的?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03-20 21:39
答案:1.BE;2.B;解析:(1)考查理解和分析综合文本的能力。B.“国家灭亡”夸大了老子的观点,原文中没有这个意思;E.作者说“儒家‘仁义’应退居二线”并不是说要抛弃,只是说不选择儒学作为主流文化。(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从第二段看,老子反对“礼”;C.第三段中没有说到他们重视“道”的影响;D.“对多元的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定位和重新选择”,是现代文化的当务之急。(3)(1)第二段论述了准确理解老子“礼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与孔子“克己复礼”的一致性;(2)第三段阐述了孔子的“闻道”和老子的“为道”,都是表明先人对“道”的追求,不仅仅是认识,更在实践。(4)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孔子“仁义”在社会稳定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老子的先于天地而生的“道”的辩证思想,他的“相忘于江湖”的积极进取精神,都可以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中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3-20 21:56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