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法律又叫做“三尺法”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5 12:32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1-25 05:40
为什么古代的法律又叫做“三尺法”
最佳答案
暂无最佳答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雾月
- 2021-01-25 06:59
古代没有纸张时以三尺竹简书法律,就是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三尺法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
《史记.酷吏传.杜周传》上载:“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时法律条文铸才刻在铜鼎上,公诸于众,称为“铸刑书”。。
另根据《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云竹刑。”把法令逐条写在竹简上,称为“竹刑”。
据近代的一些专家考证,通常竹简分为汉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四种,一汉尺约二十三公分。长简称为大册,古人敬称为“典”,是用来抄写重要文献、经籍、诏书律令等。
宋朝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因为很多法律条文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尺法”,不是正称,而是代称。是指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政令条文,因而代指法律,我们常说的“目无三尺法”,就是说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
《史记.酷吏传.杜周传》上载:“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时法律条文铸才刻在铜鼎上,公诸于众,称为“铸刑书”。。
另根据《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云竹刑。”把法令逐条写在竹简上,称为“竹刑”。
据近代的一些专家考证,通常竹简分为汉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四种,一汉尺约二十三公分。长简称为大册,古人敬称为“典”,是用来抄写重要文献、经籍、诏书律令等。
宋朝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因为很多法律条文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尺法”,不是正称,而是代称。是指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政令条文,因而代指法律,我们常说的“目无三尺法”,就是说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