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 冷月葬‘花’魂还是葬‘诗’魂?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3 11:00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5-03 00:57
红楼梦中 冷月葬‘花’魂还是葬‘诗’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芗
- 2021-05-03 01:49
冷月葬花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5-03 02:56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这个是<<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的,湘云和林黛玉的最后一次对诗.
湘云出的上联"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对的下联"冷月葬花魂"
- 2楼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5-03 02:44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来到凹晶宫水塘边,两人对水观月,对吟出一首‘二十二韵五言排律诗’联句。估计能把整首联句背下来的人不多,但对于最后两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诗)魂”则肯定印象深刻,随口可‘偷’。因为它不但词句优美,其意更是耐人寻味,震撼心灵。可以说是整首联句中的极品之作。
但是,当我们阅读不同版本的时候,会发现林黛玉最后那一句,使用的是不同的两个字眼。有的版本用“冷月葬花魂”,而有的则用“冷月葬诗魂”。这是怎么回事?‘花’和‘诗’究竟哪一个才是原作呢?
第一个问题还不难回答,因为《红楼梦》本身是一部过录转抄著作。在过录转抄过程中又有不同流向。某一支流在早期过录时被窜改了,后人又一直沿续下去。便造成今天这个未解的字谜。第二个疑问却有点复杂,红学界里各有各的说法,至今仍未有定论。
说起‘花’‘诗’二字,也各具深意,各有妙处。先说‘花’字,自然让人们联想起芙蓉花的纯洁美丽和林黛玉二次葬花的情景来。‘葬花魂’确实也很合林黛玉‘花’的象征。再说‘诗’字,谁不为‘咏絮才’之灵巧和才华而惊叹叫绝啊?如果说林黛玉有着‘诗’一般的灵魂,毋宁说她就是‘诗’的化身。‘花’‘诗’二字,很难说谁优谁劣。不过,如果单从造句用字的工整和对仗角度来看,又似‘花’字更为贴切。‘鹤’对‘花’;‘影’对‘魂’。符合‘物对物’;‘实对实’;‘虚对虚’这一结构规则。但这并不说明‘花’就是原作,而‘诗’就是臆窜。虽然两个字都各有妙解,但总不能说这两个字都出自曹雪芹之笔,林黛玉之口啊。必定有一个是臆窜的。那么,到底能不能考据出它的原作呢?笔者认为是有可能的。
但凡文人骚客吟诗造句,赋联题额。大多或因即景特发灵感,又或在文前,或在文后,都会有引用典句的交代。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因为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这一美妙情景,才引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来。回到《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所题的几处匾额:‘有凤来仪’;‘稻香村’;‘蘅芷清芬’及对联‘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靡梦也香’等句。都可以找到他引经索典或诱发思路的影子。再看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不也正是因为一鹤惊飞,而特发灵感吗?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林黛玉是在怎样情形下吟出最后一句呢?当湘云吟出那句‘寒塘渡鹤影’后: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诗)魂。
从现场情景或联句中,我们似乎找不到诱发‘花’这一灵感的交代。相反,在这首联句里,起首还能看出几分中秋的气氛景象,之后便渐次往寻觅冷清下跌,最后更以一句“冷月葬诗魂”,那惊魂动魄,凄楚悲壮之音结束。正合归结大观园由盛转衰而落败的悲惨结局。因此,用‘诗’字则无需任何交代了,恰好表达此景此情之意。所以,笔者认为原作应该是‘诗’而非‘花’。
附加自辩:
1, 关于‘死’字改‘诗’字。赓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面确实先抄一‘死’字,然后划掉,旁边添加‘诗’字。没错,这两个字近乎同音。其实这并不难辨明。谁会相信曹公原意会用个‘死’字呢?究竟谁错在先,不是不争自明了吗?
2, ‘花’字之所以更容易让人认同,一方面是表明词句用字的对仗工整性。二是与‘黛玉葬花’及黛玉的悲惨命运直接联系起来。这可以说是一种正面的,直觉的理解,一般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葬花魂’不论在何种情形下都能说得通,而‘葬诗魂’就不见得了。这恰恰说明是有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比曹雪芹更高明的‘善意’之作,却没想到弄出许多是非来。试想一下,假如曹公当时用的是‘花’字的话,还会闹出‘死’字,然后又改作‘诗’字的怪事来吗?
3, 《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点是运用侧笔和曲笔,而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曹公的神妙之笔,在于大气话,小嘴说。这首联句,它是前后关联的,除了影射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命运结局外,更重要的一条是暗示大观园由盛而衰,最终也如同这首‘诗’一样被全部埋葬。所以,‘诗’字在这里用得绝妙,而放在他处却不一定好。
4, 附录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实际上也是曹雪芹行文用句的宗旨:“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