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感怀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0:54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01-03 00: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秋的感怀 孟超 ①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滋味和与夏天不同的凉意。 ②当你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③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 ④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郡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不管怎样的热衷,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⑤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⑥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滨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边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⑦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⑧不过,有人告诉我,在关外,秋高马肥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旅雁的唳声,总有一点苍凉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间,很可代表了秋那种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没有到过关外,还得留待失地收复之后,再去领略吧。 ⑨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虽然也倏忽地过去了,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⑩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乎,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哪里有什么不同。 ⑾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⑿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⒀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⒁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⒂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⒄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原文有删改) 补注:本文作者孟超为现代著名作家,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作者在桂林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1.本文先后写到了桂林、上海、北京和作者家乡青岛等地的秋天,作者是以什么为行文线索,把这些材料串连起来的?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描写了哪几种不同的秋景。 2.文中“抑扬”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试以(11)——(17)段为例,作简要而具体的说明。 3.结合原文,简要说明文中两个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1)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2)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身屠南国的桂林,思绪却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的沪、平、皖、鄂等地和故乡青岛,又联想到写作《秋声赋》的欧阳修,体现了抒情散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 B.文章善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开头几段,将桂林、上海、北平的秋天和故乡青岛的秋天作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挚的喜爱之情。 C.文章的语言平易朴素,却朴而不拙。结尾处引用鲁迅先生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文章以“秋的感怀”为题,既有作者对家乡的秋的美好的追忆,有对胜利之秋的憧憬,也有对现实之秋的深深忧思,将战士的豪情与文人的柔情融为一体。 E.和郁达夫脍炙人口的《故都的秋》一样,本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秋的名篇。两位作者咏秋抒怀,同样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长青诗
- 2021-01-03 01:53
1.作者是以“感怀”为线索(或:以对秋的体味与怀想为线索)来串连材料的。围绕这一线索,作者描写了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秋景: (1)眼前现实中的使人悲戚、压抑的秋景; (2)回忆中的或使人寂寞或使人心情奔放的(答出一处即可)秋景。 (3)怀想(想象、模想)中的或使人悲爽、苍凉,或使人兴奋、欢愉(喜悦、鼓舞)(答出其中一处即可)的秋景 2.第11段至15段是作者情感由“抑”而扬的上升过程,第13段写欢愉、美妙的收秋场面,14、15段写自己“喜悦”而至“飘飘然”的心情,更使情感的“扬”达到顶点与高潮。(能联系文章指明作者情感由平抑到扬起的变化即可) 第16、17段,作者的心“一沉”,“乱梦被打破”,回到米价、物价飞涨的现实中,心情也悲戚、苍凉、沉重,这是由“扬”而“抑”的过程 3.(1)上海、北平,尤其是故乡青岛的秋天都无比美好,但如今这些地方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语句中,蕴含着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的深深的痛惜之情。(答到最末一句的大意即可。) (2)大自然的秋天并不悲苦,但物价飞涨、现实混乱、百姓困苦,使人无法高兴起来。语句中,表达了作者面对严酷现实、动荡时局的深切忧虑之情。(答到最末一句的大意即可。) 4.B、E(B项表述有误。作者是将桂林的秋天与记忆中上海、北平、青岛的秋天对比,来表达对沦丧的故国家乡的思念。E项表述亦有误,因为《故都的秋》主要抒写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文中虽也有时代的影子,却并非像《秋的感怀》这样是紧扣时局和民生来写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鱼忧
- 2021-01-03 02:27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