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在世的时候,有53种外道说三世因果,佛教也说三世因果,那么这两种的三世因果区别在哪里?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00:39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3-09 12:48
释迦摩尼在世的时候,有53种外道说三世因果,佛教也说三世因果,那么这两种的三世因果区别在哪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3-09 13:24
虽然同为因果论,但面对的方法不一样。 外道的解脱方法有2种。 1,极端的沉迷欲乐,希望从欲乐中得到痛苦的真谛或者用欲乐来掩盖痛苦。 2。 极端的苦行,希望从极端的身体痛苦中让烦恼不再生起。 佛陀所说的解脱道就是‘中道’。
外道面对因果论的方法不离我见取和身见取。 但佛陀宣说那些并非究竟的解脱法。 佛陀和嗜那教的因果论也有些许的差别。 佛陀认为意业为最重,但嗜那教认为身业为最重。 所谓的「意业最为重」,就是说在肢体、言语、意念三种行中,以意念的影响力最大,而不是肢体行为。 但嗜那教却说‘意业是最轻’。《中阿含第一三三优婆离经》、《中部第五六优婆离经》
按照您的问题,53种因果论等同53种说法,并不是分类为佛教的因果论以及外道的因果论。 要看的是每一个因果论的缘起和解脱方法。
外道面对因果论的方法不离我见取和身见取。 但佛陀宣说那些并非究竟的解脱法。 佛陀和嗜那教的因果论也有些许的差别。 佛陀认为意业为最重,但嗜那教认为身业为最重。 所谓的「意业最为重」,就是说在肢体、言语、意念三种行中,以意念的影响力最大,而不是肢体行为。 但嗜那教却说‘意业是最轻’。《中阿含第一三三优婆离经》、《中部第五六优婆离经》
按照您的问题,53种因果论等同53种说法,并不是分类为佛教的因果论以及外道的因果论。 要看的是每一个因果论的缘起和解脱方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3-09 19:43
因果问题上可能存在一些小分歧,最关键的是根本的世界观,比如有的认为有神创造世界。
- 2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3-09 18:38
粗分有53种区别,细分无数
- 3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3-09 17:07
外道的三世因果,是神定论,或种姓论,每一个生命的前世、今生、后世都是被注定的,不变的;
佛教的三世因果,是预定,也是变化的,佛法中“缘起”决定因果的成熟和表现。就是说每个人是自己前世作为结果的承受者,是后世结果的制造者,自己在为自己的过去、现在、为了负责。佛法中,没有注定的约束,没有管理控制的天神,一切都是自己在把握和创造。
佛教的三世因果,是预定,也是变化的,佛法中“缘起”决定因果的成熟和表现。就是说每个人是自己前世作为结果的承受者,是后世结果的制造者,自己在为自己的过去、现在、为了负责。佛法中,没有注定的约束,没有管理控制的天神,一切都是自己在把握和创造。
- 4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3-09 15:27
深浅广狭不同。
外道也有一定的禅定,能看到一部分,例如能看到五百世,再远就看不到了。
佛的禅定圆满无碍,无量劫前都可以看到。
ps:外道不是贬义的,只是说心外求道的人,佛法是内明,心内求道的人,仅此而已。
外道也有一定的禅定,能看到一部分,例如能看到五百世,再远就看不到了。
佛的禅定圆满无碍,无量劫前都可以看到。
ps:外道不是贬义的,只是说心外求道的人,佛法是内明,心内求道的人,仅此而已。
- 5楼网友:千夜
- 2021-03-09 13:59
首先,佛在世时,外道并不提倡三世因果,当时印度有96种外道,其中以所谓的六师外道最具代表性,可以说96种外道的思想,不离开这六师外道的思想。
东初长老在其所著作的《阿含概说》中详细说明过六师的思想是什么,而佛的思想又是什么
今简单叙述一下:
六师外道如下:
开头都是六师外道创始人的名字后面是他们的主张
一、富兰那迦叶(Pūrana Kāsyapah)即所谓无因无缘论,为伦理怀疑论。对人生行为善恶的因果,存有怀疑的态度。说人生行为不能为绝对善恶的标准,因此,说善恶因果都为偶然论。这是排斥善恶因果的断灭论。
二、末伽梨拘舍罗(Makkhali Gosāla)所谓生命派(Ājīvika)的开祖。即人生行为或命运以自然运行为原则,不拘束于因果法则,虽经数百劫轮回亦能独得解脱,六师中除尼干子外此为最有力者。故曰:「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恶地,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者」(长含沙门果经),这是纯粹邪见的命论。
三、阿夷多翅舍婆罗(Ajita Kesakam balah)这属于唯物论。主张无父母沙门婆罗门。人在世间只有肉体,不须道德,故主张人生目的,要以快乐,排斥一切严肃伦理的观念,这即后世盛行的顺世派,为唯物快乐主义的大成者。
四、浮陀迦旃延(Kakuda Kātyanah)这一派却与唯物论相反,是主张物心不灭论。但是极端机械的,说人生依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种要素所成。依其集散离合,说有生死的现象。但人身虽有生死,然七素自身是不灭的。即如以刀切物,仅能分散物体,而物的自身不灭。
五、散惹耶毗罗梨子(Sañjaya Vairatiputrah )这一派为一种诡辩论。即于现前论议上不易分判他的立论根据,就如问有沙门果呼?答曰:「此是如是,此事实,此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故称为诡辩。所谓诡辩即是不对问题作正面,明确的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它从不作正面回答。他说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如气氛一样,为一种不定论。在辩论上虽说如此,亦寓有哲理,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未归佛前,即属此派。
六、尼乾子若提子(Nirgrantha Jñātiputrah)这是有名耆那的开祖,也是耆那教大成者。他与佛陀同时,其教势力与佛教在伯仲之间,其教理以命非命二元论为基础。但在实行上是极端苦行者,亦主张不杀生,为六师中最有力者,即现今印度尚有相当的教势。
以上简单的介绍六师的思想。其主义虽有多种,但其思想主要的轮廓,不外唯物苦乐主义。当时思想界除六师以外,还有许多的异学。最有名的长阿含梵动经,实是网罗当时所有异学的派别。而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答,作多种的探求。总共有八类:
(一) 常见论:即世界与自我,都是常恒不变的。
(二) 半常半无常论:即世界与我有一部分皆无常,一部分为常恒的。
(三) 有边无边论:即世界与有情为有限与无限。
(四) 诡辩论:即任何问题,都不作具体的解答。
(五) 无因论:一切都是偶然的现象,并无因果的关系。
(六) 死后论:对于死后意识状态作种种解释。
(七) 断见论:对于死后主张断灭,犹如灯息一般,无影无形。
(八) 现法涅盘论:即以现状态为最高的境界。
那么,佛对这些邪见都以正觉的思想化导,今举4个例子
(外道)邪命——(佛说)正命 职业的宗教徒,迷信于遮道修法的咒术,或为祈祷,占相吉凶,为自己的生活,不从事于正当的职业。或以非法取得的金钱,不问供养父母,或给妻子奴婢亲属,这种生命,都叫做邪命。故说正命。正觉释尊,根本反对咒术占相,邪命自沽,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蓄生以求利养……或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 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针灵药石,广治众病。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中者,无如是事(长含阿摩昼经)。人世间一切恐怖皆从愚痴生,不从智者生。是故佛教反对邪命遮道法。「若凡夫人信卜问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或求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百千句,令脱我苦,终无是处」(中含多兴经)。佛教否认邪命遮道法为生命,主张以正当职业,随其善巧,要与正知正见相应而发生的正业、正语的正命。佛告族姓:「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中含苦行经)。以正当职业、合理方法依法取得的金钱,或供养父母,或给妻子、宗亲、眷属,乃至供养沙门,才能增进人的福业,故说为正命。若梵志陀然那样「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中含梵志陀然经)。「不依正业,法以强权剥削人民,或以非法贪污、敲诈,取得金钱,虽能供养父母,或妻子奴婢,乃至供养沙门,或施慈善都不能减轻自己剥削人民的罪恶。」
(外道)断见——(佛说)轮回 所谓断见,即唯物的实在论,只相信现前为真实。不信有后世,更不信善恶因果的报应,六师中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罗,就属于这派——断见——「有言我此终后身,想乐有苦有想,或不苦不乐有想,或有一想,或有多想,或有少想,或有无想,此实余虚」(长含梵动经)。这是彻底的断见论,以为人死了,就同灯熄了一般,永远消灭,无影,无形,无善恶后报,还有什么后世?「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长含弊宿经)。人世间果无后世,无善恶报应,根本就不成为人的世界,就如现在唯物史观危害人类的前途,视人为物。佛陀为救护人间,对此断见,以轮回对抗。轮回为相续流转意,说人生躯壳虽有死亡,但人的识神(灵魂)不随人的身躯而殁亡。人的识神不灭,并且永远的相续,人可相续为人,也可转为畜生,或转生善处天上。这个转生,就叫做轮回,而轮回的动力,就是业力。人转生善恶与否,完全以人生现前业力为转移。是故人生前途的苦乐,要受业力支配,不是受上帝或神的支配。这即是业力不灭论。任何人都逃不了业力的范围,人为什么要受业力支配呢?就是「故作业故」。「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受报」(中含相应思经)。所谓故作,就是身、口、意故作十恶业,必受苦报。不故作业,就是身、口、意精进行善业,具足戒法。「成就身清净,成就口清净,成就意清净……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成就游」(中含相应思经)。这就是人生前途的苦乐,完全操在自己业力,绝不是上帝的赏罚。人虽受业力支配,但人也可改变业力,恶业可转为善业,这个改变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人生现前有价值的善良行为。是故佛教轮回论,不特提高人生行为的价值,并且鼓励人生努力向上,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
(外道)常见——(佛说)无常 这个常见,却与断见相反。说人世间一切都是常存不变易的,「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长含梵动经)。或说人间复为人间,牛复为牛,瓜复为瓜,人复为人。说是遗传性的常性,这种说法,依然不出神教的范围。照这样的说,人世间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不独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原理,且违背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故佛陀对此常见,说诸行无常。佛法的无常论,不仅依人死,或物朽说为无常,乃依因缘生法,生、住、异、灭不停的变易,或进化,或退化,或动,或静,或高,或下,都是无常变易的状态。依此说为无常。佛不许「无常说为常,不恒说为恒」(中含十九,百六)。无常、苦、无我,本为阿含的深义。佛常对弟子演说无常义。大王,色为有常?为无常耶?答曰:无常也世尊。复问曰:若无常是苦非苦耶?答曰:苦变易也。复问曰:若无常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是彼所耶?答曰:不也世尊(中含频婆娑罗王迎佛经)。是故无常,是从有情自身观察到世界,是从一,到多法,发见人世间一切法,都是生、住、异灭法的无常。
(外道)苦行——(佛说)安乐 所谓苦行,就是以为人生现前所受的苦,都是前生所作的恶业,故今生要受苦,假使现在尽量受苦,把所有应受的苦受尽,这快乐自生。于是「或以一日食,或二三四五六七日食,或半月一月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斗,或食麻米,或食 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树枝,或衣树皮,或着冢间衣,或有常举手,或常坐,或常蹲,或有卧荆棘上者,或有?形卧牛粪上者……无数苦役此身」(长含倮形梵志经)。六师中尼犍子,就属于这一派的代表者。佛教根本反对苦行,因为这种苦行,根本没有价值的意义。「彼戒不具足,见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广普」(长含倮形梵志经)。既没有正知正见,怎么能了知三世因果?前生为有我呢?抑为无我?本所作恶?抑未作恶呢?以及现在所吃的苦为已尽呢?抑为未呢?这种种问题,若没有根本的智慧是不能解答的。况且因果业报有其定律,若是乐报,绝不会因苦行而转为苦报,或是苦报也绝不会因苦行转为乐报。现世报业绝不会因苦行而转为后世报。后世报业,也不会因苦行而转为现世报。苦尽甜来的说法,全是虚妄,实无所得。要解脱苦报,要依正知正见而修正定,成就一切智,获诸快乐。佛告倮形迦叶曰:「若如来至真出家现于世,乃至四课,于现法中而得快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一心,乐于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是为戒具足,见具足,胜诸苦行微妙第一」(长含倮形梵志经)。是故佛陀于现世一切法获得究竟了知,便「知此苦如真」,无烦无恼,常住安乐,无有苦悲。故以安乐救济苦行。
东初长老在其所著作的《阿含概说》中详细说明过六师的思想是什么,而佛的思想又是什么
今简单叙述一下:
六师外道如下:
开头都是六师外道创始人的名字后面是他们的主张
一、富兰那迦叶(Pūrana Kāsyapah)即所谓无因无缘论,为伦理怀疑论。对人生行为善恶的因果,存有怀疑的态度。说人生行为不能为绝对善恶的标准,因此,说善恶因果都为偶然论。这是排斥善恶因果的断灭论。
二、末伽梨拘舍罗(Makkhali Gosāla)所谓生命派(Ājīvika)的开祖。即人生行为或命运以自然运行为原则,不拘束于因果法则,虽经数百劫轮回亦能独得解脱,六师中除尼干子外此为最有力者。故曰:「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恶地,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者」(长含沙门果经),这是纯粹邪见的命论。
三、阿夷多翅舍婆罗(Ajita Kesakam balah)这属于唯物论。主张无父母沙门婆罗门。人在世间只有肉体,不须道德,故主张人生目的,要以快乐,排斥一切严肃伦理的观念,这即后世盛行的顺世派,为唯物快乐主义的大成者。
四、浮陀迦旃延(Kakuda Kātyanah)这一派却与唯物论相反,是主张物心不灭论。但是极端机械的,说人生依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种要素所成。依其集散离合,说有生死的现象。但人身虽有生死,然七素自身是不灭的。即如以刀切物,仅能分散物体,而物的自身不灭。
五、散惹耶毗罗梨子(Sañjaya Vairatiputrah )这一派为一种诡辩论。即于现前论议上不易分判他的立论根据,就如问有沙门果呼?答曰:「此是如是,此事实,此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故称为诡辩。所谓诡辩即是不对问题作正面,明确的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它从不作正面回答。他说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如气氛一样,为一种不定论。在辩论上虽说如此,亦寓有哲理,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未归佛前,即属此派。
六、尼乾子若提子(Nirgrantha Jñātiputrah)这是有名耆那的开祖,也是耆那教大成者。他与佛陀同时,其教势力与佛教在伯仲之间,其教理以命非命二元论为基础。但在实行上是极端苦行者,亦主张不杀生,为六师中最有力者,即现今印度尚有相当的教势。
以上简单的介绍六师的思想。其主义虽有多种,但其思想主要的轮廓,不外唯物苦乐主义。当时思想界除六师以外,还有许多的异学。最有名的长阿含梵动经,实是网罗当时所有异学的派别。而对宇宙人生问题的解答,作多种的探求。总共有八类:
(一) 常见论:即世界与自我,都是常恒不变的。
(二) 半常半无常论:即世界与我有一部分皆无常,一部分为常恒的。
(三) 有边无边论:即世界与有情为有限与无限。
(四) 诡辩论:即任何问题,都不作具体的解答。
(五) 无因论:一切都是偶然的现象,并无因果的关系。
(六) 死后论:对于死后意识状态作种种解释。
(七) 断见论:对于死后主张断灭,犹如灯息一般,无影无形。
(八) 现法涅盘论:即以现状态为最高的境界。
那么,佛对这些邪见都以正觉的思想化导,今举4个例子
(外道)邪命——(佛说)正命 职业的宗教徒,迷信于遮道修法的咒术,或为祈祷,占相吉凶,为自己的生活,不从事于正当的职业。或以非法取得的金钱,不问供养父母,或给妻子奴婢亲属,这种生命,都叫做邪命。故说正命。正觉释尊,根本反对咒术占相,邪命自沽,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蓄生以求利养……或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 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针灵药石,广治众病。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中者,无如是事(长含阿摩昼经)。人世间一切恐怖皆从愚痴生,不从智者生。是故佛教反对邪命遮道法。「若凡夫人信卜问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或求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百千句,令脱我苦,终无是处」(中含多兴经)。佛教否认邪命遮道法为生命,主张以正当职业,随其善巧,要与正知正见相应而发生的正业、正语的正命。佛告族姓:「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中含苦行经)。以正当职业、合理方法依法取得的金钱,或供养父母,或给妻子、宗亲、眷属,乃至供养沙门,才能增进人的福业,故说为正命。若梵志陀然那样「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中含梵志陀然经)。「不依正业,法以强权剥削人民,或以非法贪污、敲诈,取得金钱,虽能供养父母,或妻子奴婢,乃至供养沙门,或施慈善都不能减轻自己剥削人民的罪恶。」
(外道)断见——(佛说)轮回 所谓断见,即唯物的实在论,只相信现前为真实。不信有后世,更不信善恶因果的报应,六师中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罗,就属于这派——断见——「有言我此终后身,想乐有苦有想,或不苦不乐有想,或有一想,或有多想,或有少想,或有无想,此实余虚」(长含梵动经)。这是彻底的断见论,以为人死了,就同灯熄了一般,永远消灭,无影,无形,无善恶后报,还有什么后世?「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长含弊宿经)。人世间果无后世,无善恶报应,根本就不成为人的世界,就如现在唯物史观危害人类的前途,视人为物。佛陀为救护人间,对此断见,以轮回对抗。轮回为相续流转意,说人生躯壳虽有死亡,但人的识神(灵魂)不随人的身躯而殁亡。人的识神不灭,并且永远的相续,人可相续为人,也可转为畜生,或转生善处天上。这个转生,就叫做轮回,而轮回的动力,就是业力。人转生善恶与否,完全以人生现前业力为转移。是故人生前途的苦乐,要受业力支配,不是受上帝或神的支配。这即是业力不灭论。任何人都逃不了业力的范围,人为什么要受业力支配呢?就是「故作业故」。「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受报」(中含相应思经)。所谓故作,就是身、口、意故作十恶业,必受苦报。不故作业,就是身、口、意精进行善业,具足戒法。「成就身清净,成就口清净,成就意清净……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成就游」(中含相应思经)。这就是人生前途的苦乐,完全操在自己业力,绝不是上帝的赏罚。人虽受业力支配,但人也可改变业力,恶业可转为善业,这个改变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人生现前有价值的善良行为。是故佛教轮回论,不特提高人生行为的价值,并且鼓励人生努力向上,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
(外道)常见——(佛说)无常 这个常见,却与断见相反。说人世间一切都是常存不变易的,「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长含梵动经)。或说人间复为人间,牛复为牛,瓜复为瓜,人复为人。说是遗传性的常性,这种说法,依然不出神教的范围。照这样的说,人世间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不独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原理,且违背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故佛陀对此常见,说诸行无常。佛法的无常论,不仅依人死,或物朽说为无常,乃依因缘生法,生、住、异、灭不停的变易,或进化,或退化,或动,或静,或高,或下,都是无常变易的状态。依此说为无常。佛不许「无常说为常,不恒说为恒」(中含十九,百六)。无常、苦、无我,本为阿含的深义。佛常对弟子演说无常义。大王,色为有常?为无常耶?答曰:无常也世尊。复问曰:若无常是苦非苦耶?答曰:苦变易也。复问曰:若无常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是彼所耶?答曰:不也世尊(中含频婆娑罗王迎佛经)。是故无常,是从有情自身观察到世界,是从一,到多法,发见人世间一切法,都是生、住、异灭法的无常。
(外道)苦行——(佛说)安乐 所谓苦行,就是以为人生现前所受的苦,都是前生所作的恶业,故今生要受苦,假使现在尽量受苦,把所有应受的苦受尽,这快乐自生。于是「或以一日食,或二三四五六七日食,或半月一月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斗,或食麻米,或食 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树枝,或衣树皮,或着冢间衣,或有常举手,或常坐,或常蹲,或有卧荆棘上者,或有?形卧牛粪上者……无数苦役此身」(长含倮形梵志经)。六师中尼犍子,就属于这一派的代表者。佛教根本反对苦行,因为这种苦行,根本没有价值的意义。「彼戒不具足,见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广普」(长含倮形梵志经)。既没有正知正见,怎么能了知三世因果?前生为有我呢?抑为无我?本所作恶?抑未作恶呢?以及现在所吃的苦为已尽呢?抑为未呢?这种种问题,若没有根本的智慧是不能解答的。况且因果业报有其定律,若是乐报,绝不会因苦行而转为苦报,或是苦报也绝不会因苦行转为乐报。现世报业绝不会因苦行而转为后世报。后世报业,也不会因苦行而转为现世报。苦尽甜来的说法,全是虚妄,实无所得。要解脱苦报,要依正知正见而修正定,成就一切智,获诸快乐。佛告倮形迦叶曰:「若如来至真出家现于世,乃至四课,于现法中而得快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一心,乐于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是为戒具足,见具足,胜诸苦行微妙第一」(长含倮形梵志经)。是故佛陀于现世一切法获得究竟了知,便「知此苦如真」,无烦无恼,常住安乐,无有苦悲。故以安乐救济苦行。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