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时候吃零食有什么不好
答案:5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17:45
- 提问者网友:遁入空寂
- 2021-04-03 08:19
对学习效果有影响吗?还是对身体健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1-04-03 09:32
少家长对零食可谓讳莫如深,生怕孩子吃了零食后,对主食没了胃口。然而,对于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没有条件做到少食多餐的儿童,零食作为一种补充,适当吃些并非坏事。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些卫生、营养丰富的零食,如水果、酸奶、天然果汁、燕麦片、少量的巧克力及一些小点心,让孩子自己挑选。有些家长把孩子带到商店或超市,让他们随便选爱吃的食品,这是不妥的,因为学龄前儿童还不具备识别营养食品的能力。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吃零食后,影响正餐的食欲,而限制或不让孩子吃零食。其实.只要选择合适的零食,即使正餐进食有所减少,孩子也同样能摄取足够的营养。此外,有些家长担心,吃零食会引起孩子肥胖。事实上,孩子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和活动量过小。当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适当控制零食的量也是有必要的。
而且, 分散注意力!
而且, 分散注意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4-03 11:01
不好,分心的
- 2楼网友:逐風
- 2021-04-03 10:27
还是不吃得好,这样影响你的解题思路 而且对胃不好
- 3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4-03 10:00
都不好,一边吃一边学即不卫生还分心,吃东西胃的血液就增多,帮助消化,脑部血就供应减少,人易疲倦,注意力差,不能很好的学
- 4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4-03 09:51
饮食教育需要从小扎根,看驻校营养师如何帮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早上7点半,大多数人才刚出门赶赴上班,台北县深坑国小的驻校营养师姜小敏人已经在学校厨房里,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从载货卡车卸下来的是要供给全校师生将近1900人吃的午餐食材,她一边仔细检查这些食材的新鲜度,一边翔实记录进货数量,然後将今天要煮的菜交给厨工清洗、分切、料理,将近10点半,三菜一汤烹调完成,陆续分装在要送到各班级的不锈钢桶子里。
当接近中午12点的下课铃声响起,盛装饭菜汤的桶子早已放置在各班教室外,轮值分菜的小朋友戴上帽子、口罩,为班上同学一一盛饭舀菜,大家开始享用午餐。
为了了解学童吃学校午餐的情况,营养师姜小敏会到各年级的教室绕一绕,看看今天的菜色是不是受到小朋友青睐,也鼓励一些偏食的孩子尝试午餐里的每一种菜。还不忘叮咛大家细嚼慢嚥,或记得将饭和菜分开盛装,不要让菜汁和进饭里一起吃,这样可以避免额外摄取油脂。
碰到班上有体重超重,应该调整饮食的孩子,她会和老师协调,一起教导他们控制体重的进食顺序──吃饭前先盛一碗汤喝,再去舀饭菜进食,先有饱足感,以帮助他们减少食量。
饮食教育从小开始
不过,每天餵饱全校人的肚子只是姜小敏工作的一小部份,身为一名驻校营养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在学校传授食物营养知识,帮助孩子从小建立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
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饮食相关的资料、问卷及计划书,随手拿起一叠「寒假饮食纪录表」,「这是今年寒假交待小朋友填的,想看看大家放假时吃得好不好,体重是不是因为大吃大喝而增加,」她解释说。这份纪录表内容包括每天量体重、有没有吃早餐、六大类食物是否摄取均衡,及吃了哪些点心、饮料等。「小朋友放一个寒假多少都胖了2~3公斤,而可乐、奶茶这些含糖饮料,和炸鸡块、炸鸡排孩子还是很爱,看来还是要加强教育,」姜小敏摇头笑著说。
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童,她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像是新进学校的一年级小朋友,她会宣导吃早餐的重要,而二年级的孩子开始认识六大类食物,传递均衡饮食的观念,并安排参观学校厨房,让他们了解午餐怎麼煮出来的,到了五、六年级即将进入青春期,教育重点就放在如何摄取符合成长需求的营养。
此外,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她会先订出一个主要推行的目标,例如上学期是「一定要吃早餐」,因此去年9月一开学,她就利用各种课程及教材和小朋友沟通吃早餐的好处,并在每个月发给学童的菜单上写文章,如吃早餐能帮助学习,早上才不会头脑昏昏、有气无力,及如何搭配营养均衡的早餐等,请家长一起协助让孩子吃了早餐再上学。而她也晓得现在一些五、六年级的小女生为了减肥不吃早餐,她就写文章教大家其实不吃早餐挨饿,下一餐会吃更多,或多吃零食,反而让减肥更难,导正这个不好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为了让小朋友的早餐有更健康的选择,她更拜访学校附近的早餐店,寻求有意愿的店家一起设计优质健康的早餐组合,目前已经有两家商店愿意配合,最快在这个月就会推出适合低、中、高年级小朋友,及父母等不同营养需求的健康早餐。
至於这一个新学期,她把重点放在「认识健康体位」,让全校师生晓得什麼是健康体位,及如何计算自己的体位,然後制作压克力板,将体位计算方法及各年龄的正常体位标准都写在板子上,张贴在每一班教室里,供小朋友随时关注自己的体位是否健康。
「驻校营养师能做的,真的不只有大家以为开开菜单、煮一顿午餐而已,营养教育才更重要,」姜小敏认真地说。
然而,不是每所国小的学童都像深坑国小的孩子一样幸福,有专职营养师规划健康午餐,还能学习各种健康饮食的知识。现在全国大多数设有厨房的国中、国小仍然是学校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而非专业营养师在统筹午餐。
根据教育部体育司民国93年调查,全国国中、小学自设厨房办理午餐的学校有2088所,每天大约有150万人吃学校厨房煮的午餐,而依照民国91年通过的「学校卫生法23条」规定,班级数达40班以上就应该设置营养师,这样的学校全国一共有302间,但现在公职驻校的营养师人数却还不到100名。
台北市只有6个驻校营养师
就连首善之都台北市也不例外,目前设立厨房且依法应该配置营养师的国小一共30所,但公职营养师只有8名,其中2名在台北市教育局,真正在国小驻校服务的只有6名。
为什麼於法有据,却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营养师管理午餐?
目前各县市政府普遍欠缺财源,而且公职员额冻结,短期内要再增聘营养师恐怕不容易,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公职营养师陈静如解释。
因此,现况就变成学校老师被迫「不务正业」,不教学而去负责学校午餐业务,做非本身专业的事。
然而,管理学校厨房运作,及煮一顿上百上千人的午餐并不容易,从采购安全食材、依据学童的营养、饮食需求设计菜单,到实际指导厨房烹调,兼顾美味及卫生等,全需仰赖专业及经验。「连我这个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到学校第三年,才让厨房运作上轨道,」姜小敏说,因此,要把繁杂的午餐工作交给那些连各大类食物一份是多少,应该如何搭配才均衡都一无所知的老师,实在令人担心。
更何况老师们也视这工作为烫手山芋,网路上一些教师讨论区、留言板里,常见那些被迫负责学校午餐的老师叫苦连连,尤其担心一不小心吃出食物中毒,承受很大压力。
事实上,学校午餐中毒的事情时有耳闻,而根据卫生署统计,这几年最常发生食物中毒的地点,除了营业场所之外,就是学校,每次动辄影响几十几百人,因此把学校厨房交给不了解食品卫生、非专业的人管理,潜在风险的确很大。
既然如此,「请一个老师也是花钱,那何不直接找专业的人做,预算应该更有效运用,」一向关心学童午餐的台北荣总营养部主任章乐绮认为。
各县市政府目前无力在学校增设营养师,只能采用另一种妥协方法:学校将午餐业务委外办理,由团膳厂商进驻厨房,如果供餐1000人以上的话,厂商必须派自己的营养师驻校服务。
不过,领厂商薪水的营养师是不是能独立依据专业规划午餐是问题,曾经参与学校午餐事务的台北市家长协会监事许永佳认为,站在家长立场,还是希望有独立的专业人员来负责学校午餐,比较能确保品质。
在深坑国小工作迈入第7个年头,姜小敏看到自己在校园里种下的健康种子慢慢发芽──学童体重太轻或过重的人数慢慢减少,更多孩子有吃早餐的习惯,大家开始会注意自己的体位是不是正常,也晓得要减少摄取红灯零食(油多、热量高)和含糖饮料,「我希望给孩子的是能带得走,而且一生受用的习惯和能力,」姜小敏期许自己。
营养饮食教育长期有助提升国民整体健康,值得政府重视,即早从学校教育开始扎根落实。
关心你家宝贝午餐吃什麼?
学校供应午餐固然帮了现代忙碌的父母一个大忙,不用每天大费心思张罗孩子中午的民生大事,但要让家里宝贝吃得安全营养健康,父母的关心参与也绝不能少。
最基本的,每个月看一看学校发的当月菜单内容,找机会和孩子聊一聊在学校午餐吃什麼?口味如何?有没有吃饱等。
「只看设计精美的菜单并不准,必须实际问孩子吃得如何,有时候厂商会临时换菜色,」孩子现在就读小学的台北市家长协会监事许永佳说,他曾经担任学校的家长委员并参与午餐事务,听过许多家长反应,孩子中午在学校实际吃的食物和菜单不符,例如原来应该是新鲜的绿叶菜,有时候却用其他食材来替代。
父母了解菜单的内容有另一好处,就是当天家里准备晚餐,可以搭配不同菜色,例如午餐孩子吃了排骨,晚上就煮鱼,如此摄取食物比较均衡多元,也不会因为经常吃相同的菜色而觉得腻,减低食欲。
要是发现孩子不爱吃学校午餐,或经常吃得很少,回家频喊饿,父母应该试著找出他不喜欢吃的原因,是菜太油、口味不合?或其他因素引不起食欲,董氏基金会营养组主任许惠玉建议。一般学校午餐有意见调查表,或设立反应意见的管道,父母可以积极向学校反应意见,以督促厂商改进,许永佳认为。
此外,主动和老师沟通孩子的饮食情况,尤其像体重超重,需要限制食量,或讨厌吃蔬菜,严重偏食,需要导正习惯等,最好都提出来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在孩子吃午餐时格外留意。
家长也可以自愿性组成一个工作小组,从监督厨房作业到访查食材供应商,亲自到产地了解生产作业情况等,都直接参与,为孩子的午餐把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