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请问这是中华小鲵吗?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5 22:05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02-05 17:41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区。在我家乡,有一种小动物,长的非常像娃娃鱼,我以前很奇怪,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小时候还经常玩。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中华小鲵,觉得根本就是在说我家乡的那种小动物。四只脚,长的扁头,有尾巴,两栖的,也就10cm那么长,夏天特别是雨天经常看到它在路上爬的,只不过,它的颜色和电视上放的中华小鲵不同,它的背部是黑色的,腹部都是红色带黑点的。
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望知道的人告诉我一声,就算不是中华小鲵,也让我知道它的书名是什么。

我在网上查到了,是叫中华蝾螈,不是中国小鲵,有谁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2-05 18:54
中华蝾螈,有尾目蝾螈亚目蝾螈科,皮肤粗糙,附肢小,但趾可以分辨清。
中国小鲵,有尾目隐鳃鲵亚目小鲵科,皮肤光滑,附肢小,趾基本上和让锤子砸过一样,有短又扁。
ps:中国小鲵和中国瘰螈不是一种动物。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2-05 20:37
无图无真相
  • 2楼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2-05 20:12
东方蝾螈 东方蝾螈学 名:Cynops orientalis 科 名:蝾螈科 Salamandridae 中文名:东方蝾螈(中国火龙) 英文名:Chinese fire-bellied newt 属 名:Cynops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食 性:以孑孓、水蚯蚓、水蚤、面包虫、小鱼为食。 分 布:中国中部及东部。 型态特征:耳腺发达,眼部后方无红斑。外观虽与日本红腹蝾螈酷似,然而本种却为全长90mm的小型种。即使变态为成体,体侧仍残留有侧线器官。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池塘或水田等静水域,以及山溪流中流速较缓的水域。春季时,会在每一水草上各产下1颗卵。幼生发育至全长35-40mm后,即可进行变态。 怎样饲养 :可以放在大的玻璃鱼缸内饲养,便于观察其活动。缸底铺些洗净的沙砾碎石,注入30厘米深的潭水或井水,并投入少量金鱼藻等水草,布置成与捕捉场所相似的生态环境。沙石有吸附污物的作用;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并供蝾螈产卵用。 饲养用水以清洁的池水为好,井水也适用。如果用自来水的话,放置3-5天后才可使用,否则自来水中殖留的氯气会导致蝾螈中毒死亡。换水是一项经常的管理工作。保持水质新鲜清洁,有利于蝾螈正常生活。冬季每2-3周换水一次,其他季节每3-5天换水一次。 蝾螈喜食活的小动物。水蚯蚓是较理想的饲料,可隔日投入少许;也可以将水蚯蚓放入单层纱布内包裹,用绳悬挂水中,水蚯蚓会从纱布空隙中伸出部分身体,蝾螈会游去拉食。此外,孑孓、水蚤等,也是蝾螈喜爱的食物。在缺乏活动的小动物时,也可将瘦猪肉切成小块喂饲。但应注意投食不可过多,以无残食为宜,防止食物腐烂而影响水质。 【药 名】:东方蝾螈 【来 源】:为蝾螈科动物东方蝾螈的全体。 【功 效】:除湿止痒、清热止痛。 【主 治】:用于皮肤痒疹,烫火伤等证。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肺、心、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只。外用:适量。 【别 名】:四脚鱼(《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 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威海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捕捉,洗净,用酒闷死后全体共药用,微火烘干或鲜用。 【拉丁名】:Cynops orientalis (David)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等。 中国小鲵 Hynobius chinensis (Guenther, 1889) [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中国小鲵身长100毫米至150毫米,长有4足,头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状,淡黄色,缀有黑色星点。属两栖动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靠肺和湿润的皮肤交换空气呼吸,离开水面陆栖时不敢离水源太远,以苔藓或节肢动物幼虫为食。 据了解,1889年,一外国人最早在湖北宜昌发现这种小动物,定名为“中国小鲵”。上世纪3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崇安、浙江温岭和湖南祁阳发现过“中国小鲵”,尔后便销声匿迹。由于濒临灭绝,1986年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国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事实上,这种有3亿年历史、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时代,当年曾与恐龙“称兄道弟”的古老物种,历尽沧桑劫难能顽强地繁衍生息至今,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堪称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学家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 2005年05月02日,在湖南省安仁县豪山乡发现了很多。 2007年12月9日,中国小鲵在广东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内的原始次森林一小溪岩缝中被发现。 2008年在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一个溶洞,当地村民发现过中国小鲵。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小鲵的判定有很多争议,最近发现一个新的说法,感觉这个说法比较切确,大家看看: 中国小鲵 瘰螈属(Paramesotriton):有尾目蝾螈科的1属。体长100~155毫米。头部扁平,犁骨齿列“Ω”形。躯干圆柱状,四肢细弱而长。尾侧扁。皮肤粗糙。头侧有腺质棱脊,背正中有脊棱,背面瘰粒分散均匀,沿体两侧的略大而明显。腹面橘红色斑显著。中国现有3种:中国瘰螈,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尾斑瘰螈,分布于贵州东部,广西瘰螈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属动物栖息在植被茂密、环境潮湿的山区急流的回水荡内及其附近。常隐匿在溪内石下或溪旁杂草丛中以及被腐叶遮盖的潮湿土穴、石缝内。以鞘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等多种昆虫为食。 中国瘰螈体色棕黑,背脊浅棕红色,腹面色深有橘红色斑,尾腹面橘红,雄螈尾侧无斑。尾斑瘰螈背面有3条土黄色纵纹,腹面色浅有深斑;雄螈尾侧有几个镶黑边的紫红斑;指、趾侧缘膜宽扁;4月产卵于溪流内,贴附在石缝间,有卵63~72粒。卵呈椭圆形。广西瘰螈体背面及两侧全为黑褐色;背嵴强烈隆起;尾扁薄而高;前肢短,前伸指端达眼眶后缘;生活于平缓流溪内,偶发出“哇、哇”叫声,曾发现胃内有蛾类、捕食蚯蚓等。 [编辑本段]识别特征 全长83~155 mm,尾短于头体长。背面为均匀一致的角黑色;腹面浅褐色,散以深色斑。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圆;眼背侧位,瞳孔圆形;鼻孔略近吻端,鼻间距略大于或等于眼间距;无唇褶,有喉褶;犁骨齿列呈"V"形,内外枝交角略超出内鼻孔前缘,内枝在后端靠近但不相连接。躯干粗短而略呈圆柱形,体侧肋沟10~12。四肢较长,贴体相向时指趾相遇,四指五趾,较平扁,游离无蹼,掌跖指趾均无角质鞘。尾基部略圆,往后侧扁,末端刀片状。 [编辑本段]分布 我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浙江、福建。 [编辑本段]习性 栖息于丘陵或低山。非繁殖季节营陆栖生活,平时多隐藏于潮湿疏松泥土、腐叶层或石块下方,常可从耕地下或腐枝烂叶中挖出。阴雨天或傍晚到地表活动,摄食蚯蚓、昆虫或其它节肢动物及其幼虫。在浙江萧山于11月底到翌年2月中旬产卵,在浙江义乌于1月初开始产卵,可延续到2、3月。产卵于水深几十厘米、多杂草的小水塘中,卵胶囊长150~170 mm,中部直径23~27 mm,成对卵胶囊以基端的柄粘附于水草或水下石块上,每条卵胶囊含卵33~66粒,卵径2.5~3 mm。孵化期40天左右,幼体有互相吞食现象。 [编辑本段]估计数量 Günther(1889年)依据Pratt在湖北宜昌采到的2号标本描记中国小鲵后,迄今未在湖北发现更多标本。Pope(1931年)报道在福建崇安采到一批幼体及8只刚完成变态的成体。张作干(1933年)报道在浙江温岭采到10尾成体及一批幼体。近年,蔡春抹(1985年)在浙江义乌采到27尾成体与一批幼体及在镇海采到一对卵胶囊;唐国起与张鸾笙等(1987年,1991年)在浙江萧山采到20余尾成体与一批幼体。总的看来,数量都不大。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及现状 自1889年根据宜昌标本描记中国小鲵以来,湖北省再未见有报道。虽然本世纪30年代把福建崇安与浙江温岭标本暂时定为中国小鲵,但仍有不同意见,如蔡春抹(1985年)曾将浙江义乌与镇海标本订为义乌小鲵。因此,中国小鲵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数量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即以现有资料来看,本种数量仍属稀有,加以近年人类活动扩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本种的栖息环境日渐缩小,其数量日趋减少。 [编辑本段]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开展调查研究,弄清中国小鲵的分布范围、数量及其生物学与生态学,以为制订保护措施的依据。 ②建议湖北、浙江与福建三省将中国小鲵列为该省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 3楼网友:罪歌
  • 2021-02-05 19:59
我家这就有娃娃鱼,你不发张图我怎么知道是什么。也许是我家这常有的叫杨扁头。大家都这么叫你也这么叫吧。学名我就不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