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明朝嘉靖年间为什么毁堤淹田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09:56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1-29 21:42
明朝嘉靖年间为什么毁堤淹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1-29 22:28
问题在于八个字:急功近利、巧取豪夺。
第一,急功近利。嘉靖帝和内阁议事,上来就要把一半的农田改为桑田,推行这项国策的人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内大见成效”的目标,织造局直接和洋人签订了五十万匹丝绸出口的合同。在“改稻为桑”的推行地浙江,素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浙江的耕地面积并不大,每年需要从外省调拨七百万石粮食。胡宗宪指出,事缓则圆,一年的事要分三年来做,打通各省粮食市场,保证粮食的供应,稳定粮价,逐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76437步推行“改农为桑”。
第二,巧取豪夺。用这四个字形容或许是高估他们了,当时的浙江官员几乎都是严党的人,他们想的是趁机兼并土地,然后将产的丝卖给官商沈一石发财。“改稻为桑”准备在浙江推行时,第一批秧苗已经插下去了,杭州知府马宁远的做法是调集士兵来踏苗,遇到反抗便污蔑其通倭,后来被胡宗宪制止。强制不成,郑泌昌、何茂等人便趁着午讯毁堤淹田,把浙江杭州九个县全淹了,然后趁机用粮食低价购田。在胡宗宪等人的努力下,最终通过分洪的方式只淹了两个县。

对于百姓来说,按照公允价值丰年五十石一亩,歉年四十石一亩,“改稻为桑”也未尝不可。但是严党的想法是,低价购地,趁机发一笔大财,借着淹田以十石一亩来收购,好好的一项国策变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激起了海瑞等有良知的官员的反对与阻挠。

稻的背后是农业、民生,是关系到千万老百姓吃饭的大问题;而桑的背后是商业、财政,事关国家经济发展。桑很重要,但不能以毁了老百姓的饭碗为代价。
“改稻为桑”这一事件是虚构的,但其背后的利益博弈却是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面对财政危机,帝王往往想的是加征赋税或是采取急功近利的政策,其后果往往是牺牲了长期的发展。加税,上策永远是提振经济,通过贸易的繁荣来增加税收,依靠税率的提高或是征到N年后,无异于饮鸩止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1-30 00:44
据《明史》所述是“改稻为桑”原由所起; 具体详情不得而知,只是《明史》详录的仅仅是简略而过。
  • 2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1-29 23:19
被严世蕃蒙蔽的严嵩等不见胡宗宪,内心对胡宗宪不免疏远了起来。而严世蕃也已经为胡宗宪写好了辞呈,逼胡宗宪请辞。嘉靖帝已经提前从杨金水口中,得知浙江“毁堤淹田”确为严世蕃指使,也明白胡宗宪是个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肯实心用事的人。浙江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又有倭寇入侵,百姓还得安抚,东南只有胡宗宪能镇得住。但国库空虚,嘉靖帝明知严党层层盘剥,也还得靠严党去敛财,浙江的事又必须尽快执行。于是嘉靖帝接受了严嵩的建议,让胡宗宪辞去浙江巡抚的兼职,只任浙直总督一职。令其既能够把握大局,又能专心剿倭,打通海上的商路,保证对外贸易正常进行。同时,嘉靖帝也肯定了裕王派往浙江的谭纶,并鼓励裕王继续派人,以免严党肆无忌惮激起民变。严党把持朝政二十多年,早已引起朝廷清流的不满。这次严党又干出毁堤淹田伤天害理的事,张居正在裕王府议事时更是义愤填膺,气急之下打算干脆让浙江乱了,一举推翻严党。李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3376437妃出面劝解,直陈大明朝不是严家的大明朝,更不是严党底下那些贪官豪强的大明朝,严党鱼肉百姓。裕王是皇储,却不能意气用事,还有世子都是将来的皇帝,是大明朝所有的百姓的君父,没有君父看着子民受难,却袖手旁观的!胡宗宪尚且知道爱护自己任地的百姓,裕王和忠臣们更不应该视若无睹。李妃虽为女流,但素来因能往大处想、见识过人为徐阶、高拱、张居正、谭纶所敬重。一番话,又让张居正和谭纶折服不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