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尊德性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0:58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12-20 06:06
尊德性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12-20 06:11
问题一:怎样事后避孕 房事后避孕又称紧急避孕,是指无保护的性交后,妇女用以防止妊娠的方法,是一种补救措施。目前可以使用的房事后避孕措施有以下几种:1.高剂量雌激素:每日口服己烯雌酚25~50毫克,连服4~6天。此种方法的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大,已不作为首选方法。2.口服避孕片事后片(含左旋18-甲基炔诺酮0.25毫克及乙炔雌二醇50微克);于性交后72小时内服用2片,12小时后再服2片。3.单用孕激素:性交后48小时内服用左旋18-甲基炔诺酮0.75毫克,12小时后重复一次。4.宫内节育器:在无保护性交后5日内放置带铜宫内节育器。本法对使用激素有禁忌的妇女最适宜。5.米非司酮:在耿保护性交后72小时内服用米非司酮600毫克。有些可用500毫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以上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是暂时性的,不宜经常使用。问题二:“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是什么意思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尽管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这里是从性善论出发的,是唯心的;但道问学也包含着后天学习和努力的成分。这里也初步接触到思想道得品质的形成与掌握文化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途径是相依并进、相辅相成的。这也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问题三: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是什么意思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他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种大气魄,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诗文录于《象山先生全集》。
“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的经典著作遭到毁灭性打击。到汉朝时,儒生们根据过去的记忆,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将儒家六经整理出来,以供人们学习。这种经书被称为“今文经书”。后来,全国各地陆续找到了一些古代儒家经书,都是用古籀文书写的,这种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书”。人们将“今文经书”和“古文经书”一对照,不禁大吃一惊:两者的不少字词有差别,有些地方甚至含意截然不同。到底谁是真品、谁是膺品?这就出现了意见冲突,有的学者主张以“今文”为准,有的学者主张以“古文”为准,双方争执了几百年,仍未扯清楚。
事实上,无论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其真实性都难免让人生疑。而且还存在文字理解的问题,对同一个字,有的人认为是这个意思,有的人认为是那个意思,争来争去,越争越有意思。这就给后学者留下了一道老大难题:古代圣人们到底说了什么?
为了弄清真相,很多人穷尽毕生精力,对古代经书进行注解,还由此产生了一门很专业的学问:训诂学。事实上,无论哪个学习儒家经典的人,都必然来一点“训怙”,要不然,怎么理解经书上的话呢?有的人“皓首穷一经”,完全钻到经书里去了。其实儒家六经字数都很少,半天功夫就能读完一本,哪用得着花一生精力去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某个字、某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迷途中。
当大家都以理解经文真实含意为目标、以注解经文为能事、以偶有所获而沾沾自喜的时候,陆九渊却说出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六经皆我注脚。”这种罕见的大气魄,在中国思想家中,独一无二。陆九渊一生授徒无数,却没有留下专著。有人曾劝他写书,他再次重申了自己的主张:“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含意有二:
第一,以心求道,而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学者的任务是探明天地人生之道,并用之于实践,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即使将六经背得滚得烂熟,却不能明道,不能行道,跟没有学习毫无二致。为此,陆九渊还提出了一个口号:“一意实学,不事空言。”
有人会问:学习六经不就是为了明道吗?陆九渊显然不同意这个观点。事实上,人们学习、理解、运用、迷信六经,是基于一个假设:六经之旨即是道。但实际上,六经某些观点也许总结出了部分社会与人生规律,某些观点却偏离了社会与人生规律。这就是说,创作六经的人未必真正明道,六经的观点也不等于道。那么,通过学习六经而明道,不是缘木求鱼吗?
按陆九渊的观点,一个想明道的人,应该“发明本心”,用心去体悟道的本原,而不能寄希望于六经。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崇古非今”,老是觉得古人比现代人聪明,古人的东西总是好的,是牢不可破的经典。陆九渊敢于怀疑、看轻六经,在当时可以说是通天彻地的觉醒。
第二,借助六经,为自己服务。陆九渊虽然看轻六经,但并不完全否定六经的价值。他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把六经当作明道的工具。用现代话来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陆九渊是一个作风严谨的儒学大师,他说“六经皆我注脚”,绝非故作惊人之语而哗众取宠,更不是“恶搞”经典。他为人谦和恬淡,“不求声名,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他看轻六经的地位,体现的是一种一心求道的治学态度。他曾经说:“某少而慕古,长欲穷原,不与世俗背驰而非,必将与圣贤同归而止。忘己意之弗及,引重任以自强,谓先哲同是人,......余下全文>>问题四: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 目录
解释 拼音 概述编辑本段解释  (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编辑本段拼音  déxìng 编辑本段概述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也就是说这两个为同义词,首选“德行”。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清·刘开《问说》   什么是“德”呢?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如何才能合乎礼节?   师言:“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如风吹云动般的清飘且稳重。   住,是站姿。站时要挺胸直腰,不要东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态。   坐的规矩是要“正坐如钟”,坐的像巨钟般的稳重。   卧。是睡眠的姿势;卧要如弓。也就是‘吉祥卧’”。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   师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   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   某大学社团负责人来访,询问什么叫做“造口业”?   师言:“我们所说的话句句皆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反之则造口业。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摄受口业。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因果啊——”   又言:“和与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违背了生活动作。对人粗声粗气,妄言、绮语、两舌,这都是在声中造业,也就是造了口业。”   为什么人对熟人比对生人,反而显得礼貌不周?   师言:“有些人不熟识对方时,大家都彼此客客气气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后,就‘熟不过礼’,不再讲求礼节了。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大家彼此客气时,能够相敬、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一分怨恨之心。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客气态度,始终不渝,才是作人处世之道。”   开放大陆探亲后,许多返乡同胞,看到当地的贫穷落后,而生分别心,言语行止常露骄态。   师言:“我们回到大陆,要心存一分虔敬的平等观和道德观,不要去伤他们的心,也不要去刺他们的眼。那样清贫的生活,我们还不是曾经走过,难道大家都忘了吗?禁不住就自我炫耀,不但伤害了大陆的同胞,也将伤害了我们自己。”
1.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2.品性;品质。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p品行。含有轻蔑意。问题五: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 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使自己到德行既高尚文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问题六: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同“德行”。
1。道德和品行。
2。讥讽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容、举止、行础、作风等。
参考资料:词典问题七:一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 déxìng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清· 刘开《问说》问题八: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翻译 楼主问得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如果仅从字面解释这三句话,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这三句话,很难。下面我摘录别人的几句话,总结得不是很好,但也大致表达出了这几句话的含义。
如果我们想要至德,想要明道,那么作为君子,在自己一生中就必须坚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道路。什么是德性?就是我们先天本具之性,对此我们要将它尊贵起来。《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个道中,这一阴一阳之气也都一直在我们身上不停地运行。《易经》还说“日用之谓道”,我们谁都离不开道。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每个人都具备佛性。
不管是一阴一阳之道,还是日用之谓道,亦或是佛教所说的佛性、真如,虽然这一切都是本具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却不知道啊!总觉得自己离道还远着呢,还没有得道。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正因为如此,圣人才将这个道理点破,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这个德性。孟夫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即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从外面来教化我们,或是从外面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本自有之的。读过《三字经》的朋友都知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些都是本有的,只要我们把它尊贵起来,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堕落,不要让它异化,这就是尊德性。
我经常都在说,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脑门上立个警察监督自己,使自己的思维不去胡思乱想,不去开小差。这也是尊德性的一个窍门哦。那么“道问学”呢?就是所学所问都不要离开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之中,都不要离道,要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套学修程序,贯穿于自己的一生。
今天有位老先生对我说,他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这几十年一直坚持在学习国学,今天来这里听课,并不是因为凑热闹或者赶时髦,而是确实喜欢国学,爱好国学。虽然老先生几十年一直含辛茹苦地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一直坚持了下来。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让人佩服!这就是“道问学”的典范。
不要以为圣人之道,只有朝堂上的人才有资格学,或是翰林院的学士们才有资格学,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一定要明白道无处不在,最底层之处有道,最高层之处也有道。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一样也可以学道,可以用之于养身。这个养身不是道家的养身以成仙,其实就是把我们做人的规则守好,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像模像样的人,这也就够了。其实,就算是做皇帝,也都要做个像模像样的皇帝,不能胡作非为啊!问题九:“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
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
极高明: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道中庸: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
参考资料:他人经验加自我经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12-20 06:56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