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塘上行的诗歌评价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1 22:37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11-11 01:05
塘上行的诗歌评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11-11 02:19
甄氏,三国魏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名不详。三岁丧父,自幼喜好读书,性情恬淡温良,姿容艳丽。建安中,嫁于袁绍次子袁熙。后来曹操灭袁绍,被曹丕纳为夫人,生下魏明帝曹睿和东乡公主。后因郭太后进谗,于黄初二年被魏文帝曹丕赐死,葬于邺。在《塘上行》一诗中,作者以沉痛的笔触抒发了被弃的哀愁与悲痛,整部作品于阴云密布中透露出一种刻骨的悲伤之情。诗之结尾更是令人肝肠寸断不忍卒读:“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明代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感慨此诗云:“诗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间,相去无几,顿自绝殊。”
甄氏之所以在诗中吟怀出如此深切沉重的苦难嗟叹,固然源于流沛战乱的生命体验,更深的原因却是由于自身不幸的情感经历。从《塘上行》可见,甄氏嫁给曹丕后并不幸福,故而诗中感叹“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因为两人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曹丕当初之所以纳她为夫人,主要是因为甄氏容姿艳丽,因为曹丕在婚后只是把甄氏当作满足生理需求的玩物。所以,诗人“从君致独乐”的哀怨才油然而生。作为储君或国君的曹丕,在两性态度上比一般男子要相对随便和不负责任。
因为他大柄在手,有特权可以随便和弃始乱终。曹丕虽然对姿容出众的甄氏并无真情,但虚荣心使然,他更热衷于把甄氏当作花瓶或昂贵的战利品来向众人炫耀。曹丕之所以将甄氏看作昂贵的战利品,是因为当年曹操击败袁绍后,曹丕之弟曹植也钟情于甄氏,虽然求婚未果,但对甄氏却始终难以忘情。以致甄氏死后,深悉此情的曹丕将甄氏陪嫁的玉镂金带枕拿给曹植看时,陈思王睹物思人,不禁泣下沾襟。对甄氏心有所动的不仅是曹丕和曹植,他们的父亲曹操同样垂涎于甄氏之美,只不过,曹操被甄氏婉拒而未能得逞。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甄氏却并非孙尚香。何况,曹家父子作为甄氏首次婚姻失败的元凶祸首,甄氏对他们是否暗存芥蒂委实难料。至于甄氏婉拒曹操的心理动机,明代女词人陈沅向吴三桂所说的“红拂尚不乐越公,矧不迨越公者邪?”与此当出自同一机杼。所以,曹丕最终得以纳甄氏为夫人,实在是历经周折后的侥幸,难怪会在潜意识中如此沾沾自喜。在这次情场角逐中,失败了的曹植虽然无比失落,但相思之情却有增无减。而且,他对此也并不刻意隐瞒。
相比之下,另一位失败者曹操在对待甄氏的感情上却尤为内敛。曹操不是唐明皇,与甄氏失之交臂虽是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暗自挂怀。据《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典略》云:“建安十六年,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祯(刘祯)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祯独平视。他日公(曹操)闻,乃收祯,减死输作部。”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无辜的诗人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竟因貌美而屡遭横祸,最后竟然因谗致死。即将辞世之际,诗人回眸着自己短暂却又凄惨的一生,不禁哀恸伤绝、悲愤难当,遂有怅凛痛绝的《塘上行》横空出世,尽吐哀怀。斯时,心绪悲愤交集的诗人难有推敲精琢的闲暇和情致,只是以手写心,以血著诗。正因情感饱满充盈,绝非为诗而诗,故使徐祯卿萌生“诗殊不能受瑕”之感怀。其实,这种感怀原本就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旨一脉相承。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